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童话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童话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摇篮,它能打开儿童的思维之窗,为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而小学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的更是尤其喜爱,犹如鱼儿对水的渴求一般。但是,在传统的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采取的是对童话故事的精读、精讲,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串讲问题及分析课文内容,因而,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童话的深层寓意向学生层层剥开,这样虽然使学生领悟到了精神层面上的哲理性的知识,但是其造成的负面后果却是使原本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主动探索的机会更少,对童话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兴趣。
因此,对于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童话故事,教师除了需要研读教材,为学生的学架设好一座华丽的桥梁之外,我认为,在目前新课程标准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下,教师更应该要选择一种行而有效,能获得大多数学生认可,使大多数学生易于并且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基于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研究实践,我谈谈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童话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1.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情节的探索欲望。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这种鲜明的形象、简洁平实的语言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虚构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对童话故事有着特别的喜爱。传统童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大于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精心设计设计的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大大束缚了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索欲望。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则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小组中,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经验、疑问的传递、交流、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并融其他同学的知识、经验、疑问为自己所得,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的学习动力,进而对于故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时,我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课文第二张插图,然后与生活中人们种树的图片进行对比讨论,再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手上没工具是怎样把小时栽好的?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强烈了,也使他们提起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结局的再造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童话具有幻想的特质,其本身的文本特征就非常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特点决定了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得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激发。
学习心得: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小组成员自行组织,个体参与,集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既发生在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也发生在组与组之间,既是学生之间主体与主体的交流与对话,也是师生之间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交流与对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不仅可以实现优秀生与后进生相互之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使后进生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在童话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小组互助合作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以一个个体的形式参与到六人小组的活动中,这就势必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不能因为怕动脑经或者因为害羞胆怯而退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