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中运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
众所周知,读、演、说、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设计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时候,也能够从读入手,演、说、悟结合,将学生带入瑰丽的童话世界。
1.在小组中品读人物语言,突显故事内容。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简练、质朴。童话中简洁、流畅的语句,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此外,童话中的对话比较多,又能表现出不同形象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中:小松鼠问蚯蚓:“这是什么呀?”蚯蚓说:“这是花生。”小松鼠睁大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奇怪,花生果被谁摘走啦?”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笑着对小松鼠说:“谁也没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这几句都是两个动物形象的对话,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站起来读课文,其余的学生坐着读旁白。这样一来,全班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朗读,在自己读,和听别人读中体会到小松鼠找不到花生果的焦急,以及明白花生果是长在泥土里的科学常识。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更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
2.在小组中分享内心体验,精心表演情节。
儿童的内心世界与童话的幻想世界距离甚小,他们总会不自觉地将童话中的一切视为真实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纳入童话故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新课标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既然如此,在教学时,我们大可以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为他们在小组中安排一个角色或者让学生自己为自己选取喜欢的角色,将他们带入童话情景中。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对课文的表演中来。通过自己亲身的表演,加上自己对所要表现的人物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到位了。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当一个学生表演到“把小石子一个个放进瓶子里” 时,同学们才体会到乌鸦喝到水时的喜悦,从而懂到要做好一件事要动脑筋。演童话让学生更走进了童话世界所有的那种氛围。
3.在小组中续编童话故事,自由表达心声。
一年级的学生是好奇的,他们富于想象。在童话里,有许多奇异的情节,有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因此儿童从童话里能寻找到欢乐。所以说,童话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续编故事。
学习心得: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其语言文字总是贴切着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而儿童对语言文字的习得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中,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对这些有着不同能力水平、知识积累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童话进行语言文字的指导、分析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小组互助合作教学模式,对童话语言进行指导、分析。郭思乐教授认为,在生本教学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由传统教学中的“纤夫”形象转变为“牧者”形象。学生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纠正下自主地学。
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既然如此,在教学时,我们大可以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为他们在小组中安排一个角色或者让学生自己为自己选取喜欢的角色,将他们带入童话情景中。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对课文的表演中来。通过自己亲身的表演,加上自己对所要表现的人物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到位了。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当一个学生表演到“把小石子一个个放进瓶子里” 时,同学们才体会到乌鸦喝到水时的喜悦,从而懂到要做好一件事要动脑筋。演童话让学生更走进了童话世界所有的那种氛围。
总之,在小学语文一年级童话教学中,只有运用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这种较为有效又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在童话的乐园里可以得到逐步发展与成熟,学生对童话学习的兴趣才能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