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概况 |
 |
|
|
|
|
发布时间:2015-05-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青月 |
1、目标取向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泰勒及其学生布卢姆等人认为,课程评价是将课程计划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它追求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这种取向的评价的基本方法就是量化研究方法。
此方法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广泛运用。课前进行目标预设,课堂上按预设目标按部就班一一达成。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目标的达成为依据,重在知识的传授。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者是客体。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研员来说,有效地控制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有效地监控着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地矫正。这种取向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推进了评价的科学化进程,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一定时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此种评价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师生的主观感受和创造性,忽略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幸福感,忽略了人自我追求完善的主体性。
2、过程取向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这种评价是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此种评价在我国90年代开始建立,尤其是90年代后期对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更使得这种评价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为它既倡导量化的研究方法,也给质性研究留有余地,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予了一定的尊重。但这种评价仍未走出目标取向的评价框框,对人的主体性认识不够。
3、主体取向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持这种评价观点的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取向反对量化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倡导对评价情景的理解而非控制,并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即成为主体评价的基本特征。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