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时间:2015-06-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青月 |
童话故事教学中,一般可进行以下拓展练习:
(1)读童话故事
童话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一位小朋友,有的童话让他们读后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童话书籍来学习。通过阅读课外书报,进行知识积累,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如学了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两篇文章,推荐学生回去阅读一些科普童话,学了《云雀的心愿》,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去年的树》等等,学生将会在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升华情感。
(2)讲述故事:讲故事是学生喜欢的,要求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不要读故事,也不要背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讲话习惯,如,讲话要面向听众,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大小要适当,眼神要和听众有交流。
(3)表演童话:《课标》指出,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情需要,积极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组织和激发学生去与文本进行对话,实现与文本世界的融合,并与学生自己的阅读期待结合,形成新的视野。如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故事情节生动,角色性格鲜明,拟人化的描写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适合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朗读课文,感悟各角色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杂草和小稻秧争抢营养和喷雾器洒药水场面,展示杂草气势汹汹——垂头丧气,小稻秧的痛苦——快乐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编故事 :改编童话故事是培养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根据童话的内容,学生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构思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应抓住文章的训练点,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如在教完《三袋麦子》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土地爷爷把一袋麦子又送给了谁?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一年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他对土地爷爷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土地爷爷又做出什么评价?孩子们的想象在此得到充分发展,表达能力也会在训练中得到加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年级学段童话故事类教学,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同时,又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大家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教学策略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我所提出的建议仅供大家进行教学研究时参考。相信有了大家更有价值的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必定会上得更加扎实、有效。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