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教会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如:
(1)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中年级的词句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理解词语方法的点拔上,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有目的地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解词、借助字典词典解词、找近反义词解词、采用分合法解词,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 泛滥 ”“贫瘠”的意思,并及时点拨:“同学们自己通过查字典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再如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喷着响鼻”的意思,“你见过喷着响鼻的马吗?实际上就像人‘哼’的一声”联系生活实际,很好的理解了这个词表达的意思。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对于一些关键词句,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还要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学习运用。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如,本课的“多亏”和“足够”“一点”等词语,意思很容易理解,其中却包含了骆驼的自豪之情,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就可以体会作者的感情。再如,《小露珠》中有一句:“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句话中的“生机勃勃”是重点词。对这个词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这个词的本义(形容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语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这个词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如,可引导学生展开这样的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向日葵?怎样的白杨树?怎样的喇叭花?怎样的鲜花嫩草?他们可能会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因为植物不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形态是各不相同的。想象的过程,既是深入理解词语的过程,也是将抽象的词语转化为富有生命色彩的“意象”过程。
(3)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主动积累词句的习惯。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蒲公英》这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太阳公公嘱咐孩子们记住三句话“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教学时,抓住“金光闪闪”“银花朵朵”和“黑黝黝”等词句进行朗读训练,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这些优美的句段,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将是终生受益的。
3、在个性化阅读中体验情感:
童话是以描写人物为主的,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之间的“对话”很多。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感悟,从而把握住人物的个性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童话故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个人阅读感受。
以《一路花香》为例,本文向我们揭示了: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可是有的老师抓住“那只完好的水罐不仅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管却感到十分惭愧。”一句,一上来就让学生谈“你喜欢哪只水罐,为什么?”在教师的强势引导之下,学生的体验围绕“好水罐的骄傲,破水罐的谦虚”展开的。像这样的教学,在童话的教学当中并不少见。教师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如“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等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情境的再现,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和向往等美好的感情。这就限制了引导学生领会童话中的艺术形象,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会导致其解读方式的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