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组中咀嚼文章精髓,理解文字内涵。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其语言文字总是贴切着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而儿童对语言文字的习得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中,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对这些有着不同能力水平、知识积累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童话进行语言文字的指导、分析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小组互助合作教学模式,对童话语言进行指导、分析。郭思乐教授认为,在生本教学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由传统教学中的“纤夫”形象转变为“牧者”形象。学生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纠正下自主地学。
例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让学生先找到小动物们遇到的困难。不一会儿,很多同学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三个困难准确地找出来。而在对三个困难进行分析讲解时,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第一个困难我带领同学进行分析,重点对小野猪的动作和所说的话进行教学。理解这个“拱”字,我让学生结合小野猪特征做动作,这样,全班同学都能了解这个“拱”的意思。第二个困难,我是请学生自己找表示动作的词语和所说的话,并试着进行表演,在学生起来回答时,我再适当加以指导、纠正。而第三个困难,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找到表示动作的词语,并加上动作演一演。我发现,经由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后,学生对于童话文字的品味更加到位了,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效果也就跟着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