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更多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12-12
学期总结(潘春霞) 12-01
2016年下学期研究计划 11-30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11-29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11-29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02-26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02-26
2016年第一学期研究计划 02-25
理论学习 更多
十月份理论学习 12-16
研究计划(刘伟莉) 12-15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 12-12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06
童话理论学习2(陈惠芬) 12-01
中年级童话理论学习1(陈惠… 12-01
理论学习(潘春霞) 12-0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优化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理论学习>>理论学习6(陈惠芬)
理论学习6(陈惠芬)
发布时间:2015-06-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惠芬

 

举三反一写“童话”
所谓“童话”,字面意思就是“儿童的话”。一位四岁园丁教育的孩子走路时看到一些白云在很快地移动,就自发地做出了如下解释:“一定是某个开机器的人使白云移动的”。这些话就是与成人的思维特点与语言表达方式有天壤之别的“童话”,这些话所传达的正是天真可爱的童心。
目前,儿童作文时的“失语”现象特别严重,他们作文时学着成人腔,说着成人话,作文语言既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又缺乏成人的老练,显得不伦不类。为了改变儿童作文时的失语现象,让儿童“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举三反一法,收效比较显著。
举例1:我看见两个小鸟做游戏。一只在另一只的脊背上爬着。上面的那一只用嘴啄下面的这一只。上面的那一只煽动着翅膀,下面这一只叽叽叽地叫。我站在树下“嘘嘘嘘”地打口哨,它们不管。我听到校长的骂声:“上课铃响了一阵了,你还站在那里干什么?”我回头一看,校长的手指着我,他的眉头皱起一堆肉,两只眼睛眯成一道缝,嘴巴上翘得像猩猩,我有点害怕,就赶紧跑进了教室。
这段文字情趣横溢,归功于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归功于儿童的细节描写。小作者用“童眼”看“鸟”,用“童心”写鸟。短文开笔“两个小鸟做游戏”就让童趣与鸟趣就横溢出来。接着,小作者用儿童特有的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致入微、真实准确地描写鸟儿做游戏时的情态。更让人叫绝的是“我站在树下嘘嘘嘘地打口哨,它们不管”这一句子,把小孩的天真、把小孩对小鸟的喜爱、把人鸟和谐成趣的种种情态展示出来了。“我”与鸟“趣逗”入迷,没有听见上课的铃声,听到校长的骂声后,“我”看到校长的特有表情,这表情又是小作者的一次细节描,转自[教育论文]{域名已经过期}写,这描写充满了小作者特有的感情,把“我”对校长的“憎恶”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到童心的可爱。
举例2:爷爷有个可笑的习惯。每次吃完饭后,爷爷都要伸出长舌头把碗舔一遍,然后把胡子上的饭糊用手捋一捋,再把嘴抿一抿,最后掏出手绢把手擦一擦。我问:“爷爷,你是狗变的吗?”爷爷一惊又一笑,说:“不是。”我又问:“不是狗变的,为啥像狗一样舔碗?”爷爷一手捋胡须,一手摸我的头,仰起脖子哈哈大笑:“龟子孙(方言词,意为傻瓜蛋),爷爷是细享着”(方言词,意为节约)。
习作中的“我”生活在城里,爷爷的生活习惯在“我”的眼里是“可笑”的。小作者用儿童特有的敏锐目光仔细地观察了爷爷舔碗的过程,并用“伸出”、“舔”、“抹一抹”、“抿一抿”、“掏”、“擦一擦”等动词把这一细节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出来。爷爷舔碗的过程让“我”有所联想,于是有了“爷爷,你是狗变的吗?”与“不是狗变的为啥像狗一样舔碗?”的问话,这些天真无邪的问话,真实的表达出儿童好奇、直率的“童心”。爷爷朴实的方言话语,既真实地再现了爷爷的形象,又表达出了爷爷对“粒粒皆辛苦”的切身体会,真实的展现了一位乡村老爷爷被小孙儿的问话惹逗后的“天伦之乐”。
举例3:我和王刚在操场上玩游戏,李鸿远跑过来捣乱。他把王刚推过去,蹲下身子,左眼一闭,右眼一瞪,用力把手中的牌一甩,地上的那张牌没翻过来。王刚见自己输了,气得咬牙,伸手在李鸿远的脸上抓了一把,又转身在李鸿远屁股上踢了一脚,李鸿远站起来,脖子一拧说:“输了就输了,你怎么像猫一样抓人,像驴一样踢人。”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李鸿远调皮捣蛋的举止和王刚的反抗行为,描写了李鸿远机灵风趣的语言,人物个性非常鲜明。短文语言朴实无华,童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是完全的“童话”。
反一:通过上面三个范例的学习,学生感悟了“童话”的魅力,激发了写“童话”的兴趣。下面的习作就充满童趣——
王老师一拐一瘸地走上讲台,左手里的课本在讲桌上轻轻地一放后,整个身子的重心就立刻落在左腿上,右腿悬空,个儿就蹭地一下长高了许多。他习惯地用右手的中指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一推,眉头一皱,眼睛环视同学,嘴角左右翕动一下,便开口讲课了。
这段描写中的“走”、“放”、“推”、“皱”、“翕动”等一系列动词及其“一瘸一拐”、“轻轻地”、“立刻”、“噌地”、“习惯性地”等修饰词细致地刻画出了老师虽然身残,但动作利索形象,这些动作,显示出这位老师不但不自卑,反而很自信的性格特点。这段文字的运用,不但反映出儿童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反映出儿童语言运用的精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