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对小学生具有发展思维开启智慧的作用
童话在儿童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童话最富小学生的特点,能给儿童最大快乐,最多生趣,是最受小读者欢迎的传统形式。它主要以夸张、拟人、假定为表现手法,为儿童成长需要而贡献的精神食粮。一个孩子得到成长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营养作为身体成长发育的动力,而且需要吸收大量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还需要用美来陶冶性情,调节人格的全面发展。童话那份至真至纯的情感永远是支撑我们人类的精神脊梁,是滋润我们心灵的甘泉。张晓风说过“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品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考过安徒生,那么她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她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可见“童话”可以说跨越文化藩篱,超越年龄限制,是一部部老少皆宜的不朽传家经典,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阅读童话,创作童话,更能提高小学生的思维价值、道德价值、文学价值、情感价值等。
小学阶段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错过这一时期将无法弥补,在小学教育中引进童话教学正好契合了发展小学生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的要求。童话作为文学中最有本质意义的一种文体,以幻想作为自己的生命,无穷无尽狂放无羁而又丰富多彩的幻想就是童话的灵魂。在成人眼中显得荒诞不稽的想象,在儿童看来全是可能的甚至是真实的。在儿童天地里,猫狗会说话,鸟兽能思考,夜晚会有许多小精灵四处游荡,遥远的天空中星星在窃窃私语,真是个流溢着梦幻色彩的童话世界。对童话来说最不缺乏的就是思维了。没有出色的想象力根本无法进入童话创作的境界。想象的功能表现为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调动起已有的表象,能够组合单一的表象形成形象体系,能够感知当时作用于主体的对象,又能根据别人口头和文字的描述去感知未曾感知过的对象,创造性的形象。
童话其实是一种远距离的对生活的审视表现的结果。
1、童话对生活幻想性的反映,使其内容更有深度,更具深刻的哲理性。而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它对生活折射式的反映更接近生活中本质的真实,所以童话具有高层次的启智作用。而童话的特殊的艺术手段,最接近儿童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所以它的思想品德教育,社会知识传授最易于儿童接受。
2、童话对生活幻想性的反映,使其内容极其广度。因为童话有化复杂为单纯化深奥为浅显的特异功能,所以童话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面远比小说更宽广得多。
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童话集中了人类最大胆、最自由、最优秀的幻想。它引导孩子们在五光十色的理想世界中畅游,从而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它的读者长大后一定是最具幻想力、最具创造力的人。
童话世界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乐园。由于童话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能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童话又与人的情感发育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当童话的形象美、情感美和情境美如甘甜的雨露滋润幼儿的心田时,它便演绎为一种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幼儿和“形象”共同创造着意义。幼儿和“形象”所共同创造的意义,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与个体伴随的话,那么,这个“意义”甚至可以作为个体的一种“情结”而存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