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对小学生具有道德渲染培养美感的作用
作家在创作童话时非常注重童话形式的塑造,他们在选择童话形象时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考虑了各种因素,如形象与主题是否一致,形象本身的形态习惯和自然属性是否与所扮演的各种人类角色有某种联系和相似之处,还要尊重读者的喜好,民族习惯和心理感情等。例如人们往往把狼当做贪婪、凶残的化身,而把天鹅作为美和善良的代言人。此外,作者还把自己的经验、历史、社会科学知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等等通过吸引人的童话形象来传递给下一代,引领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不同的童话形式演绎不同的文化精神,通过童话形象,少儿能从中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开阔视野,并从中学到如何做人,如何办事,不同的国度因其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在童话形象上也有差别。如西方的“白雪公主型”东方的“白鹅女型”都是表现受继母迫害的小女孩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后,最终靠精神的庇佑而得到了幸福。然而“白雪公主”的娇嫩、高雅和“白鹅女”的善良、纯朴又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理想追求等等。小学生在这些童话形象中会不知不觉的得到感悟,得到启发。因此,童话符合社会要求,满足小学生需要方面具有开启思想,发展想象,培养美感以及愉悦童心的作用。
富有幻想好奇心强几乎是所有儿童共有的心理特征,而童话正是以丰富的幻想性,可读性牢牢地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促使儿童主动阅读的愿望。当小学生将全部身心投进风趣幽默的童话世界时,他们会忘记身边的世界,心甘情愿地陪着童话主人公去历险寻宝,任生动有趣的故事把他们带到一个个怪异离奇的童话王国,以至忘情的阅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与理想的教育相比,受教育者更易接受感情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愈体现出或宣传的无意识性,那么所收到的效果就愈好。如童话《自私的巨人》中传达的人生深意:当一个人自私时,连花儿也不愿意为他开放;当他无私时,即使是冬天也会盛开鲜艳的花朵。童话中的个中深意或许并不为年幼的小学生所体会,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儿时的心中植根的真善美的花朵自会开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童话激起学生对善良食物的钦佩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态度。“你喜欢谁呀?”如果我们蹲下来去问孩子们,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会报给你一大串童话人物的名字:孙悟空、神笔马良、青蛙王子……当我们煞费心机地德育榜样时,如果我们放眼古今中外童话佳作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个鲜活的富于儿童天性的,易于他们接受的崇拜偶像。那里有活泼可爱、奋勇向前的小鲤鱼(金近《小鲤鱼跳龙门》);那里有自强不息,真爱生命的丑小鸭(安徒生《丑小鸭》);那里有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老太婆(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童话丰富了学生的童年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篇篇精美的童话,带给小学生一个个美不可言的幻想世界,同时教会了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爱、乐于助人……道德品质。
优秀的童话往往融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给儿童以巨大的美的享受。如《海的女儿》《青蛙王子》《白雪公主》等等。让人心旷神怡、心灵纯净的美的意境美的陶冶会使人变得高尚。当前独生子女的社会,对小学生成长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紧张的学习生活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负荷感、疲倦感、烦躁感。而童话故事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舒畅、温馨、甜美的童心世界,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滋润,让他们忘记烦恼和忧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