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课例剖析
1.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投影:白骨精为了( ),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棒打白骨精,前( )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 )次白骨精终于被孙悟空打死。)指名一生概括课文内容。
师:今天,我们和课文第二次握手,看看大家又有哪些新的收获?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白骨精、孙悟空、唐僧各有什么特点?抓住关键词支持你的想法。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能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老师在这节课中一开始就让学生概括事件梗概,后来又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细节来感悟人物的性格。这些教学环节有效落实了新课标要求,落实的本体性目标。但是概括主要内容如果不用填空的形式是不是更好?
2.师:人物的语言可以刻画人物形象,你注意到了这一细节。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这句人物的语言可以表现出白骨精诡计多端。
师:指导朗读
请一同学读出“不胜喜欢”“自言自语”。
3.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品词语、悟形象
的方法学习了“一打”,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二打”“三打”白骨精的经过,从中又能体会到他们哪些特点?
生自学 “二打”“三打”汇报交流。
生:从白骨精的动作“闪”“一步一声的哭着”可以看出他很狡猾。
生:从孙悟空的“当头一棒”可以看出他很勇敢。
生:从唐僧的“惊”“摔”“不由分说”“二十遍”可以看出唐僧胆小,对悟空很生气。
师:唐僧的话“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 为什么不说“ 打死两个”?
在这个片断处理上,老师能教给孩子学习的阅读的方法,通过学“一打”的方法——读课文、画句子、品词语、悟形象,然后放手让孩子去自学“二打”“三打”。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舍得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验和感悟,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学生自己去读去悟的,而不是你老师去灌输的,这样也就落实了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的要求。
4.师适时引导:白骨精变一次,孙悟空打一次,虽然打的内容相同,情形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说的“一波三折”,从三次棒打白骨精我们不光看到了孙悟空的本领高强,还看到了他的机智,忠心,勇敢……这就是古典小说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反复叙事。
师:我们如果在写作时能注意到情节上的一波三折,会更吸引读者。
师:在古典小说中,你还知道哪些“三”字的故事?
学法是阅读教学自身一个重要的内容,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教授学法的重要性。老师能够及时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和作用。从“教课文”过渡“教语文”,这也说明了老师在落实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5.师:同学们,学了课文后,文中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任选一个人物,写一写人物简评《我看XX》,生自由选人物,写简评。
师:适时指导。
最后,老师能够进行写作迁移:《我看XX》生自由选人物,写简评。这样的练笔由于之前在学文的过程中对人物的性格特点都进行了品读,有所铺垫,所以学生写起来不突兀,练起来有抓手有章法。使得读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很好的落实了语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