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时间:2015-11-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青月 |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他们还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能读到童话的表层含义,那么他们怎样才能读出经典的童话中内含的丰富的寓意呢?
首先,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在将学生引入童话情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读,读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到童话的语言美。通过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语调,《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的活泼,《三个小伙伴》中老牛的善良等,达到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曾读到《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树立独立人格,充分舒展个性创造必要条件。本篇课文内容极其生动,文中通过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是一篇孩子易于接受也乐意阅读的童话故事,但其中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我认为,读完课文孩子们悟出什么,明白什么,启发多少,甚至对故事角色有何种情感,都应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教师不应刻意追求教材书中的唯一标准答案。我想,尊重我们眼中每一个成长的生命,首先就要学会尊重“一千个读者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将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抒真情、悟实感过程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我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故事的主要角色。这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又如,在本次的教学中有多次课文朗读,而针对每一次朗读的目的不同,我均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因为明确朗读的要求,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幼小的孩子明确朗读的目标从而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如,虽然是低年级的学生,但我们会发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会远远超越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他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探求,也是我一直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孜孜探索,不断尝试的,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本着以学生的实际的知识水平出发,实际的需求、疑惑出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