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4.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来给小动物们送礼物了,送什么?(一袋麦子)送给了哪些小动物?(学生主动上台写)三个小动物每人一口袋麦子,就是《三袋麦子》。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话故事《三袋麦子》。
二、呈现话题,合作探究
1.呈现合作探究话题。
边读边完成自学要求:
(1)认真读课文,用不同的标记分别画出描写三个小动物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个小动物的句子)
(2)现在我们就来共同看看小猪、小牛、小猴的表现,请同学们用心读描写他们的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三个问题:
①他们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
②他们是怎样处理一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③对他们的做法,土地爷爷分别是什么态度?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三、交流展示,深化感悟
预设一:描写小猪的句子。
1.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描写小猪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吃)心情怎样?课文里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小猪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
(4)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5)他是怎么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吃光了。
(6)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是什么态度呢?他会对小猪说什么?
(7)你觉得这是一头怎么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小猪吗?
(8)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改变了对小猪的认识,原先老师很讨厌猪,觉得他又懒又馋。现在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对小猪刮目相看,开始喜欢他了,因为他憨厚可爱,还是个美食家。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预设二: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部分。
1.交流汇报:
(1)小牛又是怎么处理麦子的?结果呢?
(2)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
(3)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做呢?(种下了地)
(4)你从小猴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远见。)
(5)土地爷爷是怎样夸赞小牛和小猴的?
2.小结: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
3.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
4.小猪、小牛、小猴这三个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加深体验
这篇课文中的三个小动物都很可爱,你愿意饰演谁?课后,小组长安排演练,我们要选出“最佳表演奖”!
五、作业练习,巩固新知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