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时间:2016-05-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青月 |
语用观照下童话的教学
一、 我对“语用教学”的新认识:
在语文课教学究竟是“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两极之辩、教学争鸣、各说纷纭之时,全国特级教师赖正清在2013年10月份的《教学月刊》上提出了“语用本位”的学说,“语用本位”的依据是由新修订的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指学习语用,即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语用教学”成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对“语用教学”这一高频词我之前的认识是:学习一篇课文要找到合适的语言运用点并让学生学以致用——模仿课文的语言进行写话,如上半年我上的开放课《画风》,就是依据这样的教学理念设计文本预案的,具体操作时我努力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特有的语言现象,设计了“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及“风来了,风让( )了,风藏在( )里”两种句式进行语言训练。这次的讲座准备工作中,通过学习王崧舟、刘仁增等特级教师的有关“语用教学”的一些文章,我重新认识了“语用教学”,也明白了自己不知不觉中也像有些一线老师一样走进了“语用教学”的误区之中。本次的网络自学对我在教学新理念的更新和提升上都有了很大的帮助,“语用教学”分显性、柔性、隐性等三个层次,我们要在语境的视野下开展“语用教学”,教学中要追求有层次的阅读,追求显方法的阅读,追求文体特点与课堂教学和谐的阅读,这是我对“语用教学”的新认识,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断地学习语用教学的理念,不断地实践真正体现语用的课堂教学。
二、 当前“语用教学”的误区及如何走出误区的策略。
由于对“语用”的概念还是有些模糊,在“语用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老师们对它的运用会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语用不等于语言文字训练,不等于仅仅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2.语用不一定就需要读写结合;
3.语用并不是点越多越好。
语用教学首先要基于生本,从学生能力水平出发,找准语用点,二不能仅仅只是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尤其不能脱离了文本内容而成为超链接。其次,语用教学要结合相关的语境,体现文本体裁的特色,把童话教成童话,把诗歌教成诗歌,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学,要找准契合点,从言辞语境、文体语境以及文化语境中去思考。只有正确认识语用,才能走好“语用教学”之路。专家高瞻远瞩的理论视野开阔我们眼界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该如何来实现呢?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该如何展开呢?尤其是我们低段老师该如何去实践呢?语用固然重要,但是低年级的孩子起点不高,那他们语用的基础是什么?我想起了语言能力体系中所说的,低段在于感觉——积累语言。因此,我们要实现孩子的语言运用,就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感知。赖正清老师告诉我们基于语用学习的阅读教学并不排斥阅读本身,相反,它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语感是基础,积累丰富的感性语料是保证,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能转化为“语用”的吸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吸收。下面我通过图表比较两种教学(基于语用学习的阅读教学和基于内容理解的阅读教学),来说明一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实现“语用”教学。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