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时间:2016-05-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青月 |
童话文体与小学儿童的学习存在以下几种对应的关联:
1.童话中对自然物的描写常常用拟人化的方法,而小学生的注意常被有趣的、新颖的、活动的事物吸引。因此,童话的写作方法正好适应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阅读童话的兴趣。
2.童话的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浅显,而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童话简单的文字可以帮助小朋友读懂句子,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
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这就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想象力,由文字展开联想。低年级的小学生感性思维强烈,因此十分适合阅读童话,在阅读童话中细细回味,训练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童话故事的特点,为了使小学生不仅能读懂童话,感受童话,更要理解童话,领悟童话,演绎童话,我做了如下探讨:
一、读——体会童话的语言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他们还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能读到童话的表层含义,那么他们怎样才能读出经典的童话中内含的丰富的寓意呢?
首先,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在将学生引入童话情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读,读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到童话的语言美。通过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语调,《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的活泼,《三个小伙伴》中老牛的善良等,达到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的过程。
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析——剖析童话的文字美
童话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特征明显。童话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童话教学的核心。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寓意,读懂、读通童话是关键。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分析: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话教学经验交流
①.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们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们就在树阴下唱歌、睡觉,可是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就又冷又饿。教学时可以通过整个故事的展开让学生明白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未雨绸缪,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②.从分析关键词语中揭示寓意
《蜗牛的奖杯》这篇文章中通过“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蜗牛得奖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心态,导致最后由天上的飞行冠军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通过分析这些关键性词语来揭示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进则退这个激励人心的道理。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