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雨点》是一篇引导孩子认识自然现象的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
第一句抓住“池塘”水波不兴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流水潺潺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奔跑”;第四句抓住“海洋”巨浪翻滚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跳跃”。
课文表述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读来颇有趣味。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里的不同模样: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种动作是一年级的孩子所熟知的,也是他们可以真切感受甚至直接表现出来的。再加上课文分别给雨点的四种状态配了插图,也大大方便了孩子们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
让学生体会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动态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或图片演示,紧扣字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雨、点、里、在、江”5个生字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
4、理解课文的语言和吟诵课文,能用“雨点落进 ,在 。”仿写课文。
5、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6、听读欣赏,能想象出画面。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
2、板书课题:雨点
这首诗里的雨点都落到了哪些地方?
(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完成学习目标1、2)
1、指读全文。
2、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
池塘、睡觉、散步、小溪、奔跑、跳跃、海洋、落下
3、雨点都落到了哪些地方呢?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四、学习课文。
1、指读第一句,讲解睡觉一词:眼皮垂下来了,就是要睡了。
学生读好第一句。
2、看小溪流的插图,结合经验,描述一下小溪缓缓流淌的样子。
3、思考:雨点为什么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呢?
感情读出散步的感觉。
过渡:走着走着,小溪前面出现了一条大河。
4、出示滚滚长江图,问:雨点要是落到这里会怎样?
创设情景练习说话:雨点说,不行不行,我还要散步。
江河说:于是,雨点就跟着江河一路奔跑(趁机分析跑的字形)
学生感情朗读,并体会这句在朗读上和上句的差别。
5、播放海浪的喧嚣声,学生描述感觉。
小雨点一点儿也不怕,它立刻从江河跳进了海洋,并且随着浪花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地跳跃。
生看图描述雨点在海洋里跳跃的样子。(在此处分析跃的字形和意思)
6、、细细体会 美读欣赏
“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不同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雨点一起去游玩,好吗?”
①在池塘里睡觉。出示池塘图片,想象池塘像什么?雨点躺在池塘这张舒适的大床上睡着了,多舒服。指导朗读。
②在小溪里散步。动画演示小溪缓缓流淌的画面,雨点好像在小溪里干什么?为什么?小雨点跟着溪水正悠闲自在地散步呢。指导朗读。
③在江河里奔跑。联系学校运动会上长跑比赛理解“奔跑”,多媒体演示江河水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的情景。小雨点欢笑着要赶上前面那朵浪花。指导朗读。
④在海洋里跳跃。多媒体演示雨点在海洋里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小雨点的表情猜猜他的心情,指导朗读。
加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7、把全文连起来感情朗读,注意从技巧上(声音高低轻重的变化)来表现雨点在不同的地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模样。
8、指导背诵。看图背诵课文。
五、指导分析字形,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4、学生临写。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拓展练习。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 ;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 ;
雨点落在池塘里,唤醒了 。
雨点落到泥土里, 在 。
雨点落到窗台上,在 。
雨点落到手心里,在 。
2、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呢?在那儿干什么?
用句式“雨点落进 ,在 ”仿写课文。
作业设计:1 写习字册 2练写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