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儿童的方式展开童话教学——《小鹰学飞》教材解读与教学设想 |
|
发布时间:2016-11-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青月 |
“儿童之于童话,犹如鱼之于水”。因为童话和童心世界离得最近,童话的精神世界和儿童的精神世界彼此相契合。
《小鹰学飞》为二上第四单元中的第一个拟人体童话,叙述了小鹰跟老鹰学飞行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目标,激励小鹰不断向上飞,并使小鹰知道“高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需要“向上、向上、再向上”(不断进取)的道理。故事“人物”性格鲜明,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为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细读之,反复读之,发觉“小鹰”即儿童,儿童皆“小鹰”,故事的童话语言的画面、知觉、声音、形象等表达的恰恰是儿童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这些,也恰恰为童话的精神本质。
童话作为一种融诗性、游戏性、幻想性为一体的文学样式,其本体功能是什么?从“语文”的角度呢?我以为,两者结合,基于儿童的童话精神,童话教学应是童话与“我” 的生命的对接,“我”以生命体验唤醒童话,同时让童话以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打开“我”的心灵之窗,使童话故事化育为“我” 的语言与精神的双重养料。
一、以童话打开童话
听故事,是儿童的最爱。课前,可先给孩子讲《鸡窝里的鹰》(见《成长天天读》),虽然孩子不懂作为一只鹰,为什么“止于天空的结果是只能作为一只鸡死去”,但儿童接触故事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它所调动的是倾听者的直觉力,是不经过头脑周密思考而获得的一种艺术感觉。“假如你是一只鹰你会?”我想,“鹰”营造的童话氛围,会像微波一般弥漫开来,让孩子不知不觉走进童话并唤醒孩子心底下一个故事的阅读期待——即关注“小鹰学飞”,小鹰怎样学飞的?“飞到大树的上面”、“飞到大山的上空”、“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鼓起劲”、“拼命”、“飞呀,飞呀” ……童话语言的画面、知觉、声音、形象等便让孩子对童话有了一点整体、圆融的把握。
童话的教学必须让孩子沉浸童话其中,在童话的世界里享受童话。
二、化“我”入“境”读童话
儿童是以游戏精神和想象力品读出童话味道的。“在童话故事里,以语言为媒介,将童话所展示的第二世界变成真实可感的形象,就是培植学生想象力的过程。”童话故事要进孩子心灵,要从孩子的心智出发,从童话的“内在机理”出发,自觉摒弃僵化不变的程序,摒弃理性分析的方法,让童话中的语言与儿童当下的生命对接,让童话里的情感与孩子的童心相融。首先,我们要努力做到用师生的朗读代替分析,童话语言,需要穿越“我”,把“我”化进故事用“声音”来表达。如:
“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
“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利用“游戏精神”和想象力引导反复朗读童话人物的语言,用自己独特的声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激活内心感受——分别创设——它对着大树伯伯喊(我……会飞啦!)它对着大地妈妈喊(我……会飞啦!)对着小鸟妹妹喊(我……会飞啦!)对着大山爷爷喊(我……会飞啦!)——它急促地喘着气,虚心地问妈妈(“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这样朗读,将文本语言转化为鲜活的形象,让孩子与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而又懂得了谦虚的“小鹰”相通相融,化“我”入“境”读童话,以唤醒、复活融注于童话中“我” 的生命。
三、语言习得凭借童话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从感悟语言到运用语言。童话教学里的“语言”习得应童话一些,再童话一些。如:
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老鹰又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
老鹰向头上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
这里,是一个言语技能点,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指导“谁”怎样“说”上,就把孩子从童话中“分离”出来,失去了童话的味道。我们可以这样“丰富”童话:
看着努力学飞行的小鹰,大树伯伯 地说:“ 。” 大山爷爷 地说:“ 。” 大地妈妈 地说:“ 。”
小鸟妹妹 地说:“ 。” 白云姐姐 地说:“ 。”
……
看着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小鹰 地说:“ 。”
在童话精神的照耀下引导孩子用全部的热情与童话的“人”展开对话,凭借于主题,发端于感受,在童真童趣中达成语言与精神的彼此照耀。
四、识字写字化于童话
香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把汉字比作一座宝山,他说:“汉字是一个阿里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 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布满了行走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呼吸。
识字写字能否结合阅读想象与孩子的童话精神建立联系?能否从童话语言环境和汉字文化的高度中进行教学呢?
如: 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看到“摇”字,从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会从这个汉字里看到老鹰的神情动作,会延伸出,摇,动也,作也。师适时点拨,从手,篆文 (手) (用手转动泥坯),造字本义:来回摆手。
“小鹰只好鼓起劲,拼命向上飞。”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鹰?继而从字源理解“鼓”,本是让人振奋的打击乐器,“命” ,字形上从口从令,会意字,用口来命令别人。这里指小鹰不顾一切。在朗读体验小鹰的一鼓作气,不顾一切,不要命的勇气也,奋发向上也。
在童话语境下从音从形从义牢牢牵引着孩子们的心境,不仅童话中的人物可情、可观、可闻、可触,此刻指导书写,汉字的每一个笔画也有了童话的形象,童话的色彩,童话的气味。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