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评估 更多>>
6月14日简讯 06-17
5月27日活动简讯 05-29
5月20日活动简讯 05-29
5月27日活动简讯 05-27
5月20日活动简讯 05-27
《基于现实生活优化高… 01-07
《基于现实生活优化高… 01-07
《基于现实生活优化高… 01-07
  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课教案 10-30
研究论文 06-23
研究总结 06-23
学期研究总结——如何… 01-13
学期研究总结(董) 12-23
2013下 研究总结 吴兰… 12-17
十一月研究小结吴兰芳… 12-17
十月研究小结 吴兰芳… 12-17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基于现实生活优化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的研究>>理论学习
12月研究课教案
发布日期:2017-12-22   点击次数:    作者:吴兰芳  来源:本站原创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要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语言环境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诵读,了解“真金”的含义。懂得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要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从“梦想”着手,激趣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梦想,想知道吗?老师的梦想就是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嬉戏,看着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你能来说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吗?
3、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学习了课文《金子》,还记得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是的,是彼得。)
彼得的梦想是什么呢?(找到金子。)他的梦想实现了吗?(板书:实现梦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金子。
(设计意图:以激趣的形式巧妙地导入新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发出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
(二)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一、紧扣“梦想”,引导质疑。
1、师:彼得的梦想实现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2、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指名读。凸显“不无骄傲”:你能给它换个词吗?(非常骄傲,非常自豪。)
指导朗读:谁能带着“不无骄傲”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产生了什么疑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真金?唯一?不无骄傲?
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中,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萨文河畔,关注那些大多数的淘金者们。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后面的学习中,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走进彼得内心,初寻真金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1)、这一段中有个词蜂拥而至,什么叫蜂拥而至?
2)、课文中说什么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萨文河畔?
3)、说明来的人怎么样?(很多)
4)、谁能读出人多的感觉?(指导朗读)
5)、为什么有这么多淘金者蜂拥而至?(听说……希望……
 所以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
6)、结果如何?(一无所获,扫兴离去)理解词语:“一无所获”、“扫兴”。
 2、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淘金者们从满怀希望到扫兴离去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变化。(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想毫不费力地获得财富是不太现实的,从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师:在众多的淘金者中,彼得·弗雷特也是其中一员。 谁来读读第23自然段。
 1)抓重点词阅读  
   你觉得彼得和其他淘金者相比,有什么不同?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
2)揭示品质:交流理解:“不甘心落空”、“默默地”、“埋头苦干”。从这儿你可以看出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坚持  勤劳
3)感受失望:仅仅是埋头苦干还是不够的,在这块土地里,彼得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留下了多少足迹,却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彼得该多么失望呀!体会彼得的心情,读最后一句话。
2、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彼得付出的辛劳和随之而来的失望。齐读2、3自然段。
 (设计意图:“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分别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所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但结果仍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印证了上文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
  三、聚焦关键词,领悟真金。
学习4-6自然段
师:就当彼得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时,意外的一件事使彼得留了下来,是哪件事使彼得留了下来呢?
  1、指名读4-6自然段。
  2 交流:是什么使彼得留了下来?理解“倾盆大雨”,指导朗读
  3 聚焦“若有所悟”:看到这绿茸茸的、生机勃勃的小草,你怎么想呢?彼得又悟到了什么呢?
   引读:这松软的土地两三天就长出小草了,确实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如果……成功的……。
   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彼得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4、聚焦“全部精力”:说干就干,彼得开始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花了。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看课文中的插图,图中画的就是彼得。引导学生说说彼得正在干什么。
   师:彼得只是今天给花苗除草吗?只是今天顶着烈日干活吗?引导句式练习想象:
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彼得___________________
夜幕降临时,彼得              ______________
烈日炎炎下,彼得                         
暴风骤雨时,彼得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彼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就这样不管严寒酷暑,彼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就这样不管刮风下雨,彼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彼得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土地里,娇艳的鲜花吐露着芬芳,看着这一切,彼得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希望!想不想亲眼去看看彼得田地里的鲜花,演示课件:同学们,这花怎么样?谁来说一说:指导朗读: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我抓住关键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田地里是怎样美的景象,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彼得所付出的辛劳,这是故事情节转折的关键段落,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再同桌练习,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组织学习活动。此项练习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学生语言。读是阅读的基础,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通过迁移练习,使学生真正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从这儿你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智慧
 四、解疑,获得真金
 学习第七自然段
  1、师: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我们再来读读彼得的话。
 读完后,你能体会到彼得此刻的心情吗?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练读:不无骄傲)
 总结:彼得的骄傲是发自内心的自豪。齐读,读出彼得的不无骄傲来。
  2、彼得成功了,今天老师作为一名苏州电视台的记者,想采访一下在座的彼得先生们,可以吗?
 师:彼得先生,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获得了许多的财富,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不无骄傲)你能不无骄傲地读读最后一段话吗?学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彼得先生,为什么你会如此自豪呢?(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为什么是唯一的一个呢?你能读读这段话吗?
 师:彼得先生,你找到的是黄灿灿的金子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火花迸射;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与课文对话,老师与学生对话,弄清了:彼得发现绿茸茸的小草悟到了种花同样可以致富,通过全部精力培育花苗获得成功。从而,感受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致富的方式各有不同,要获得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三)、总结课文,课外求金。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了课文《金子》,知道了课文中的彼得依靠自己的那份坚持、那份勤劳、那份智慧,找到了真金。老师相信,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你也多一点勤劳,多一点坚持,多动动脑筋,肯定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金。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观察,多思考,多劳动,肯定也能收获到属于自己的真金。)
(四)、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自选课外作业:
 1、观察校园或附近的花园,想象彼得的花圃,写一段话。
    2、与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梦想?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另外,进入中年级段以后,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拓展和增加有效的知识积累,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