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理论学习笔记
内容摘要:
在活动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因为他们在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小组内的同学开始时可能不一定能友好地相处,一些学生还可能表现过于踊跃、积极,不让别的同学参与。在这些情况发生时,如果老师指导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对于那些积极活跃的学生,教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使他们想到寻求帮助,也可以把组内分工的任务交给他,并督促他分好工后遵守合作的规则。在活动中,教师还要采取竞争加协作的方式,这样就使小组内的同学产生了荣辱与共的感觉,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合作,既能良好地完成活动任务,又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心得体会: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内向的同学对于活动显得“无动于衷”,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不知该如何加入。对这些学生,教师要予以特别的“关照”,要有意识地安排他完成一些任务,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气氛,让他们感受在集体中参与的快乐。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位同学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同伴负责。除非他们的组员获得成功,否则他们自己也不能获得成功。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与其他组员的努力结合起来,完成某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