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研究小结
信息社会里,信息量剧增,信息传播途径多样,且传递速度迅捷。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信息,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我们不可能全部取而用之,也不可能完全不理会。我们该如何取舍如何利用呢?本月中,我主要针对有效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进行了研究。
1、学会获取信息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随机主动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我们要想知道天气在一定时间内将会怎样变化,看一下天空就可以;某个同学的情绪怎样,可以看看他的表情。依据声音可判断出是什么物体,凭触觉可感知水温高底等。交通标志告诉我们该如何在马路上安全行走,商标告诉我们是何种商品。单一的信息源较容易获取,复杂的信息源则需依据人的兴趣和能力来决定获取的信息量。获取信息一定要通过人体的感官,所以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是家里还是野外,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充分调动、利用身上的感觉器官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 其次从学习目的出发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方法有很多。通过访问、讨论、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感知等获取信息。信息的来源也不仅是书本,电视、网络、自然环境等都是信息媒介。所以,要想获取更多的信息依赖于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多途经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会处理信息。
我认为包括以下方式:
(1)鉴别筛选信息。要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学习任务去鉴别筛选。
(2)分析加工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需要进行分析、加工。在加工信息时要不断地“回味”,尽量提高信息的含金量。
(3)记忆储存信息。一些加工后的信息需要记忆储存起来,以备后用。用文字的形式可以记日记、摘录,有图像的可拍照片或摄像,甚至可通过电脑把这些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压缩保存下来。
(4)表达传递信息。表达信息可以通过说、写、表情、身体语言等方式。如说出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等,用愤怒的眼光表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画一个笑脸表示赞同或高兴等。
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它们将深深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我们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形式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生活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