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研究小结
本月中,我继续针对有效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我让学生收集信息时,学生总觉得很麻烦,只有少数的同学进行了收集。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采用了积分制,对每次能在学习新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学生,除了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外,还在他们的积分册上加一分。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无形之中,让孩子自身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赶、学、比、超的意识,收集信息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二、创造条件,轻松收集
学生有了兴趣,可大部分处于人处于享受状态,并没亲自去查。究其原因是部分人忙于家庭作业,如做练习题、听写、背诵等,无时间查找资料;另一部分,家长阻止学生上网查找,心存猜疑;还有一部分,不知如何收集查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为学生查找资料创造条件:(1)精简家庭作业(2)寻求家长支持(3)教给收集方法,教会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取信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勤动笔墨是积累信息的好方法。为此,让学生每人备一本信息本,用于搜集自己认为有趣、有价值的东西。指导学生,一边读书、读报,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同时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出版日期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
三、指引方法,有效收集
刚开始,资料的收集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同学拿来长达三、四页的电脑资料,课堂交流时,长篇大论,听的同学则不知所云。我觉得此 时的 老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的彰显出来,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以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来收集各种信息。
四、交流信息,资源共享
当今社会不但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而且信息更新变化极其迅速。面对如此变幻迷离的信息社会,单靠个体的搜集和处理是无法驾驭充满灵性和变幻的信息;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集众人之力,才能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才能信息共享。因此,组织学生开展“信息交流”是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捷径。我们当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创设条件,给时间、给舞台,让学生充分时间说,让学生充分展示,让学生更多的机会表现,提高学生信息表达和传递能力,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一》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自然景观时,我让学生通过书籍、报刊、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自然景观的资料和图片。课上,我充分让学生交流,先小组交流,再推选代表发言,不是走过场,而是让学生都能有展示收集到的信息的机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没白忙活,而且和其他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乐在其中。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了解到好多自然景观,视野顿时开阔了。这也为习作积累了素材。这样即时、即地、充分地交流,便捷地利用文化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探究,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善于总结,巩固积累
收集的资料并不是课上交流之后就把它弃之不顾,而应该让学生善于总结,巩固积累。我坚持为学生搭建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小报、手抄报展览评比对优生读者给予表扬和奖励,既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让学生养成整理信息的良好习惯。学生在一次次的总结之中,渐渐体会到收集信息对学习的帮助,才能让学生产生坚持不懈地收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