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放单”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全员参与,但在活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分组,总会有几个学生会被“放单”。仔细分析这些人群,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其一,性格内向,不擅长交际;其二,好动顽皮,平时爱搞小破坏,“得罪”同学较多。一般说来,小组不愿意让这类同学加入,最大的担心是害怕他们完不成小组任务,影响小组活动的进度和质量。怎样才能让活动小组愿意接受这部分学生,同时又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呢?我平时的做法有两种:
1.举行“自我推荐会”
“自我推荐会”,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将被“放单”的同学组织起来,让他们进行自我推荐,发表“拍卖演说”,也可展示各自的特长和亮点。已成立的各个小组通过成员商量并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被选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兴趣以及组长的魅力自由选择合适的“组织”。
2.老师为你“开小灶”
经过“自我推荐会”后可能还有个别人员没有落实到小组,此时指导老师可指定落实到他愿意加入的小组里,同时施行“开小灶”政策。即老师也加入这一组,密切关注他,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在活动中承担的任务相对要轻一些,建立起“我能行”的积极期望,树立自信心,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
其实,为尽量减少“放单”现象,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不要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学生,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平时应更多的关注一些弱势群体,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以建立自信,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二、指导有效分工
小组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前提。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动手去做、总结展示等一系列过程组成,因此任务较多,跨时也较长。小组活动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明确每个角色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承担一定的任务。
1.设立不同角色,明确各自分工
一个小组成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建立正常的组织,给每位成员一个岗位,让他承担不同的角色。我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了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纪律委员、中心发言人、联络员、摄像员、资料搜集员、资料保管员等角色。
各个岗位设立后,小组长就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性格和特长来分配角色了。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主持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组织归纳探究的结论,让组内每位学生探究后都说出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纪律委员的职责是提醒小组成员每次活动要遵守纪律,特别是小组讨论时不要游离讨论的目标。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联络员的职责是联络有关的活动地点和相关人员,并联络各组员的活动进展状况。资料搜集员的职责是负责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形成一定的观点。资料保管员的职责是做好本组成员的资料保管和积累工作。这样,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2.重视组长培训,发挥“领头雁”作用
小组活动质量的高低常常取决于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合力强的小组,组长“领头雁”的作用一定发挥得很好;反之,如果组长不守规则,懒懒散散,经常完不成任务,那么,这个小组也基本就是比较差的小组。因此,要提升小组活动的品质,首先要从培养组长做起。
组长是小组活动的核心人物,组长的责任心、积极性、组织能力等常常对组员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在组长的选拔上,可先让学生推荐或自我推荐,产生“组长后备人员”。人员确定后,老师可以专门对这些人员进行组长的培训,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以举手投票的方式选出组长。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确定组长负责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小组成立后,我会把两张不同的“责任卡”分发给学生:
⑴“组长卡”:
我是组长,我的职责是:
①编制本组成员的联系卡。(联系卡内容包括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
②组织协商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时间、地点,联系指导老师或陪同家长。
③活动前及时联系、确定参加活动的小组成员及陪同的相关人员。
④监督、检查小组成员整理活动记录,撰写活动日记。
⑤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他评和组评。
⑵“组员卡”:
我是组员,我的权利和义务是:
①服从小组协商后的活动安排,在活动中完成整理活动记录,及时撰写活动日记。
②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活动要向组长请假,并确定自己完成任务的时间。
③有小组荣誉感,组员之间要团结互助,紧密合作。
3.定期轮换角色,维护平等机制
如果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相对固定,就容易产生小组霸权主义,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制定小组角色分工轮换的常规,以维持小组平等的机制,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实践中,学生们在普通角色中互换还是比较乐意的。比如,华轩洁同学在上学期《中秋月饼香又甜》的活动中担任了联络员,在这学期的《走进传统游戏》的活动中改当资料保管员了;薛恩典同学上次活动中担任的是记录员,这次活动中换成中心发言人了。这种角色的互换常常会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了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但是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当组长,觉得当组长太难了。怎样让普通的同学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呢?我想出了“师徒结队”的策略,即由上一活动的中组长当“师傅”,选择一位较有潜力的同伴当“徒弟”,辅助他当好小组长。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组长,效果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