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合作素养
现在学生群体中多为独生子女,孤僻、自我为中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往往见好就抢,有困难就避,有错误就推托,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对别人的弱点不能包容等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欣赏和表现,包容和反思。
1.学会倾听和表达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习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深入小组中,调动全体同学特别是发言机会少的同学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差、思维慢、不善言谈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2.学会欣赏和表现
小组之内,组际之间,都存在更多关注、肯定、欣赏自己的付出和成果,而忽略、轻视他人的优势和特长。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首先是从内心发现别人比自己更好的地方,并能以真诚的言行传达给对方,从而达成激励、共进、互学的良性循环。同时,适时的表现自我,同样是一种可贵的合作品质。只有会表现、敢表现,才能让他人发现自己优势,找出自己不足,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3.学会包容和反思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与人交往的一种境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有些成员做错或不够理想,总有一些能力强一些能力弱,有失败等,尽管可能每个人都努力了。对他人的失误、失败应以包容的心态来宽容,而不能一味地指责和埋怨,追究他人的责任。对于自己的不足、失误,要经常反思、总结,必要时提出自我批评,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让小组更为和谐,合作更为顺利。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合作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二、组织及时交流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以小课题形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小组的很多活动任务常常由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分散完成;而且,由于分工具体,学生得到的信息往往可能有偏窄或片面,所想到的问题,只是一己之见;另外,整个活动时间较长,一些问题、一些收获会不时的地出现。为保证小组的有效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要及时组织交流。没有一定的小组交流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
小组的交流分课内交流与课外交流,可由小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也可在指导教师的督促下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小组的交流时间,使学生能通过课堂交流活动,相互了解同伴的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小组研究的基本进程,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了解班级研究的基本状况,并针对总体研究进程及发现的问题,适时部署相应的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完成研究任务。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如梦幻小队在进行“传统游戏受欢迎程度的研究”活动时,小组按组长的要求设计好调查问卷、拍照、问卷调查师生等,工作都一一安排好了。调查完后,组长便召集组员进行数据整理和资料汇总,由组长和副组长撰写调查报告。由于组长及时交流总结,因此在成果交流会上,他们组的精彩发言和丰富的成果展示,赢了同学们的掌声。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为一线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从低效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