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二年级综合实践《有趣的植物… 12-11
搭建“实践”舞台 ,“活动”… 12-11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1
十月研究小结 12-11
九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二月理论学习 12-11
十一月理论学习 12-11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理论学习>>理论学习 8吴兰芳
理论学习 8吴兰芳
发布时间:2015-07-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兰芳

 

理论学习 8 吴兰芳
 学习内容:只要我们作到了这一切,学生就一定能够大胆尝试,不断挑战,不断地从“爱玩 事实上,我们的实践活动课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陪学生玩”的层面。我们仅仅以学生“玩得高兴”为目的,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兴趣的培养,而始终没有把能力的目标摆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我们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直接体验”,忽视学生的“探究”与“尝试”,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同于课外兴趣活动。这显然是不符合课程开设的宗旨的。
结合课程纲要和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形象地定位为“爱玩,会做,敢问”这样三个渐进的层次。”
走向“会做” !激发与培育小学生“敢问”的精神。
 学习心得: 中国的小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性,尤其缺乏“独立自主”与“改革创新”的闯劲。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立自主”与“改革创新”恰恰成了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最具综合实践性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教会学生关爱自然、服务社会,帮助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与必要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完善自我”的个性品质,形成一股“积极进取,锐意创新,敢想敢干”的闯劲。如何激发和培育小学生“敢想敢干”的闯劲呢? 我们的老祖宗把“学习、研究”称为“做学问”, 而“学习”的英文单词 “study”,也同时含有“研究”和“调查”的意思。还有,美国哈佛大学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有“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的名句。这些都说明“学习研究”是和“问题”紧密相连的。所以,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实现”放在首位,重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形成问题,在“猜测与尝试”中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与能力。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欣赏”与“模仿”的层次上,实践课“寓教于玩”,就是要指导学生在玩乐中学会“敢问”!。而这一宏伟目标能否成功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活动课程能不能增进学生“问”的欲望,能不能提高他们“问”的水平。正如陶夫子所说:“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真知!”
    学生的学习行为一般分为“观察、模仿、创新”三个阶段。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经历了“观察”与“模仿”两个阶段,而没有“创新”这个重要环节,那将是综合实践课最大的失败。如何才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呢?这就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奏。在综合实践课中,我们应该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为抓手,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改革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帮助学生自发地走上“观察 → 模仿 → 创新”的自主之路。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玩”的课程,首先要保证学生“爱玩”,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玩”学会“做”,通过“做”学会“问”,最终激励学生成长为“有知识,有能力,敢想敢干”的创新型人才。假设我们在设计每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都能够全面细致地考虑学生“爱不爱玩?”、“会不会做?”、“敢不敢问?”,并将这些问题逐一落实到教学方案里,贯彻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那么,我们的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都一定能够获得成功,都一定能够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一份自由的空间,升华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品质,形成“团结协作,成果共享”的健康人格,最终成就辉煌的人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