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这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正如格言“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了理解了”,这就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到生活中亲身体验。但是在实际中好多学生刚开始对实践课程很迷茫,不感兴趣。做为一线的实践老师如何把实践活动“包装”成为“礼物”赠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呢?
一、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接触了解自然与社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品尝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同时激发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初步能力。如:五年级实践课《今天我要当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总收入,合理开支,是当家的第一步,注意一切消费不能超过家庭的经济开支能力。让学生通过:要当家+学当家+今天要当家+当家人的心声。把自己当家收获写下来。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尝到快乐,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能进一步反思,从而学会合理开支,体验到“小人”当家的成就感。使学生能做开屏的孔雀,展示自己的才能。
2、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生活问题。
我们生活充满信息的世界里,迫切要求我们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与处理信息,进行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如,上网查国内外目前对废旧电池是怎么样处理?主要用什么方法?通过调查访问和上网查资料,学生知道废旧电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同小可,或许想到了一些回收和处理的好方法,并能向当地环保部门写一封信,提出好的想法和建议。学生谈谈对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污染,食品污染及玩具污染等情况有何看法?学生根据获取信息加以整理,删选,探索其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利用现有的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发展创新性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他们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二、给学生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活动。
1、学生动手做实验,发展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点给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点手脑并用,少点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探索,发展具有创新性能力。如:实践活动《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一课。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去了解(上门调查访问)废电池对环境污染,认真负责的态度正确对待做实验。指导实验组同学认真选择实验用的植物种子多种。观察种子发牙过程:浸种——播种——发牙。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小组成员 实验时间 实验材料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组 对照组 种子名称 播种数 发牙率。写实验报告,准确进行实验所遵循的科学道理;要写明确的结论。从实验中再进行延续实验观察:观察“实验组”“对照组”的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分析废干电池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培养学生乐与参加实验,勇与参加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2、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应该是过程评价为主,评价时应该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很难用一条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形式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或结合成果展示来评。
老师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去开展活动。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让自主性学习成为学生实践的航标。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感兴趣的、有意思的东西,那么这个活动的价值与成效就真正地显示出来了。当他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策划、调查、操作、记录时,当他们畅谈发自内心的体验时,这个时候,他们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发现新的问题,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中融入生活。另外,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力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应该转换角色,融入到学生之中,通过设计、组织、建议、指导、鼓励等,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学习的翅膀翕然张开,自由飞翔,快乐成长!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