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二年级综合实践《有趣的植物… 12-11
搭建“实践”舞台 ,“活动”… 12-11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1
十月研究小结 12-11
九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二月理论学习 12-11
十一月理论学习 12-11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每月研究小结>>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总结)
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总结)
发布时间:2015-07-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薛艳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以后,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 能写书信, 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 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 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 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 说写写。 “能说会道”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 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 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 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 、 、 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 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 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 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 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 ,古圣先贤也早就 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 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 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 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 “为讲而讲” ,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 , 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 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 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 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 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 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 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 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 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 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 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 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 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读背无疑是 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 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 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 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 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 ,还是翻新 的“教师问,学生答” ,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 ,其总体还是 以教师为中心, “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 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 林斯基说: “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 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 ” 基础上, “悟”出精髓。因“文”悟“道” ,因“道”学“文” 。当然, 学生的自悟探究, 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 必须在老师的引导、 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 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 优质高效课 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 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 ,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 ,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 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 中介, 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 概括性、 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 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 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 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 ,有悖于 常理的意见, 也不要轻易否定。 我们常常见到的是, 恰恰是学生天真、 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 ,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 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 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 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 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 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 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 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 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 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 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 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 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 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 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 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 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 。语 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 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 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 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 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 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年龄、 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 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 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 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 性,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边读边思, 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 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 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 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 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 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 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 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 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