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二年级综合实践《有趣的植物… 12-11
搭建“实践”舞台 ,“活动”… 12-11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1
十月研究小结 12-11
九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二月理论学习 12-11
十一月理论学习 12-11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课教案>>十月份研究课教案
十月份研究课教案
发布时间:2015-11-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晓秋

 

                               十月份研究课教案
                 ——《爱在重阳》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情感目标:
1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懂得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
能力目标:
1.培养孩子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2通过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总结反思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13年9月——10月
三、活动准备
1.回顾成长历程,体会爷爷奶奶等长辈们的艰辛。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及意义(查阅搜集资料、问别人等) 。
3.收集古今中外“孝敬长辈,尊老敬老”的名言佳句、名人故事。
4.各小组自备相机,准备拍摄家庭或社会上反映尊老方面的照片及外出活动的照片。
四、活动过程:
 
第三阶段:分工合作,组际交流,成果展示
一、激趣导入
一个月以来,我们通过上网、采访家人、查阅资料等了解重阳节的风俗、由来、传说、意义。对重阳节又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知道: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来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本次活动共分为6个组,分别是重阳溯源组、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诗文组、重阳敬老组、重阳调查组。(课件出示)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二、成果展示
1.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1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1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10月13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3)组员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组员2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3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组员3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2.重阳美食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民以食为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什么吗?(粽子)对!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重阳节呢?(吃重阳糕)对,我们这一小组就来介绍重阳节的美食。
(2)组员1: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课件出示)。
(3)组员2: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上海五色糕(课件出示)。
(4)组员3: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当地重阳糕(课件出示)。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5)组员4: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九层重阳糕(课件出示)
(6)组员5:关于重阳糕,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3.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2)组员1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课件出示)。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3)组员2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课件出示)。
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组员3、4分别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课件出示)。
大家好!听了前面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阳节身插茱萸、饮菊花酒,其实和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说茱萸可以辟邪,这也反映了古人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除了防虫,它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疝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等。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课件出示茱萸图片)
4.重阳诗文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大家好!我们是重阳诗文组的,根据收集的资料,我们队员分工合作,出了手抄报(课件出示)。大家看,这两张手抄报上面写到了我们组收集到的所有诗歌。
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一首诗,就是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幅字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坊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出示毛笔字)
(2)当然,我们组其他的组员们也是费尽心思,准备了几张精美的贺卡,大家请看!(出示贺卡)这些贺卡可是我们诗文组专门送给在这次活动中评选出的“孝敬之星”所准备的。
(3)表彰“敬老之星”
前段时间,我们根据同学们父母所写的资料,评选出了“敬老之星”,现表彰如下:(略学生名单)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吧!希望他们一直保持这种美德,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好好向他们学习哦!
5.重阳敬老组
(1)组员1介绍古代敬老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亲尝汤药)
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又称为“敬老节”“老人节”。其实,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是绵延不绝啊。首先请听我为大家介绍古代孝子的故事。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曾收集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了《二十四孝》,现在它已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则故事,叫《亲尝汤药》。
 (2)组员2介绍名人敬老故事(鲁迅、孔繁森)(课件分别出示)。
一个月以来,同学们能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活动中涌现出一些“调查研究之星”以及“最佳学习小组”。课后请同学们填写好活动情况评价表,我们将在下节课上公布本期的“调查研究之星”以及“最佳学习小组”。
湟里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

姓名
 
等级及标准
自我
评价
小组
评价
家长
评价
老师
评价
A
B
C
1
善于
思考
能积极思考,小组活动中能经常出谋划策
尚能积极思考,小组活动中有时能出谋划策
不能积极思考,不能为小组活动出谋划策
 
 
 
 
2
积极
发言
能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3
团结协作
能与同组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尚能与同组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不能与同组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4
完成任务
能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尚能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不能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5
参与实践
能积极参加小组的实践活动
尚能积极参加小组的实践活动
不积极参加小组的实践活动
 
 
 
 
6
收集信息
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
会通过一两种途径收集信息
不会收集信息
 
 
 
 
7
成果展示
能正确、流畅地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研究的结果
尚能正确、流畅地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研究的结果
不能正确、流畅地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研究的结果
 
 
 
 
8
耐心倾听
能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
尚能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
不能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
 
 
 
 
评语
 
综合等级
 
三、活动总结
这次重阳节实践活动,内容丰富,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知道了重阳节的相关习俗,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我们对老人的尊敬之情。在这里,老师要送给你们一句话:不管你们将来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地方工作,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时刻惦记着你们的老人,你们要真诚地关心、尊敬老人,多给老人们送去温暖,多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让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
六、活动反思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它传承的是文明,传递的是孝顺,弘扬的是精神。这次“爱在重阳”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一是增长了知识。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到了重阳节的溯源、习俗及诗文等。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他们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向家长请教,向图书馆请教……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和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锻炼了合作交流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养成了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品质;学生在汇报成果、交流收获过程中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三是敬老意识增强了。重阳节也称敬老节,通过敬老活动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敬老、爱老,也增进了亲情交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在本次活动中,也出现了不少细节问题,暴露出我们活动的前期预设没有到位:
   1、学生调查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提的问题几乎是千篇一律,有的问题虽然是提前设置好的,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不管到什么地方都重复问一样的问题。采访的技巧也是有待值得指导的,这一点在事前老师应该适当的予以方法上的指导和练习。
    2、学生表现不够大方。调查活动的成员大都是从班级挑选出来的能兵干将,在学习上都是有能力的高手,但在出去调查采访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就像跟着妈妈出远门的孩子,没见过世面,总想往身后躲,表现没有那么自信与从容,这样采访时挖掘的深度广度就很有限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也应该提前有所准备,进行模拟演习或在校园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先掌握技巧,然后才能从容面对。
    3、遇到难题无所适从,学生应变能力不够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部分学生显的无章可循。
    4、搜集资料方面,虽然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但是在记录材料、整理材料、书写感受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没有养成随手记录,及时整理资料的好习惯。笔记做得不详细,太零散。问一句答一句,笔记没有系统性,没有很好的归纳分类整理,最后导致写调查报告的时候,只记录了采访的过程,没有制作成表格或以数据的形式统计出来,也很少有自己的反思与体会。
    5、在实践考察中出现安全问题,统筹安排学生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6、社会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也给活动带来困难。同时这也暴露我们的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差,培养社交能力,这正是我们为什么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所在。
七、资料链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