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研究课教案
——《认识传染病》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21世纪教育提出新口号:学会生存。生存必须健康,健康才能更好地生存。让我们在“健康快车”上学会“讲究卫生、预防疾病、安全避险、自救自护”,从而增强、提高自己应对困难和处置危险的本领,快快乐乐的健康生活着。
通过本活动,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染病;了解传染病传染的几条基本途径;同时教育学生注意防止传染病。
二、活动过程:
(一)芝麻开门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常见的有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3.丙类传染病是指: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
常见的传染病有:
1.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SARS、甲流等。
2.消化道传染病---有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阿米巴痢疾、各种肠道病毒感染,细菌性事物中毒以及各种肠道寄生虫病。
(二)观察在线
1、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观察文中插图说一说。
传染病菌的途径很多,呼吸器官的疾病是病菌通过空气进入体内传染的,消化器官的疾病是病菌通过食物进入体内而传染的。如:眼睛的细菌是从患者的眼睛里出来,传到别人的眼睛里的。破伤风病菌从皮肤侵入是在被动物咬伤,或被虫子蛰伤时发生的。
2、什么情况下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是与外界相通的,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而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三)点击问号
1、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1)不吃不干净的食物。 (2)不喝生水。
(3)不与传染病人接触。 (4)不随地吐痰。
(5)不养小动物。 (6)还要锻炼身体。
2、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5)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6)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7)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8)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 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9)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
3、预防传染病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消灭病菌、切断传染源、提高抵抗力
(四)巧手作坊
出一张“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小报,让全校同学都来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五)携手共享
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哪些地方、哪些动物、哪些现象可能是传染病的传染源?把调查、了解的情况汇总,编写与“调查报告”贴在校园的广告栏里,告示所有同学和老师,怎样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六)总结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