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二年级综合实践《有趣的植物… 12-11
搭建“实践”舞台 ,“活动”… 12-11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1
十月研究小结 12-11
九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二月理论学习 12-11
十一月理论学习 12-11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每月研究小结>>学期研究总结
学期研究总结
发布时间:2016-0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东

 

有效指导 锦上添花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通常都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要的数据、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因此,收集、处理信息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审视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加上众多的外来工子女,因受信息获取途径的影响,学生的视野欠广、知识面欠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主题确定后,学生不知通过什么快捷、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收集信息,没有掌握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2、在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实验等等方式获取信息时,多数学生不会观察、调查、采访,要么没有及时、认真刻录收集了解到的一手材料,要么刻录抓不住要点,或者不知道选择合适的方式“记录”收集到的信息。
3、对任务的不重视。有些学生拿搜集资料不当回事,认为这是书面上的作业,家长也不能正确对待,认为是乱留作业。这样学生搜集来的资料也是应付作业,根本不对信息加以分析整理。
    4、综合实践活动中收集处理资料的工作是整个研究活动的重点,往往需要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出色完成。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出现不少问题,容易出现大家都抢着做一件事或一个“包打天下”的情况。
5、在交流信息时,学生往往都是照着资料一字不漏地念,有的内容与研究主题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有的信息内容太多,信息比较深奥、乏味,无法吸引其他学生。
针对以上原因,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急待提高,此时教师如能精心策划指导,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锦上添花”。
策略实施:
策略一:磨刀不误砍柴工——确定明确的收集目的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实践,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有目的的去做一件事,然后再学习做事的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收集信息前,首先得让学生明白,要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所查找的资料是干什么用的?可以从哪些地方查找?让学生学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收集。记得在开展《纸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收集内容,确定为自己的收集信息的目标,然后根据不同的收集目标,组成几个小组。这样一来,收集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有收集纸的来源的,有查找纸的用途与种类的,有调查生活中浪费纸的现象的,有的要到造纸厂参观纸的生产加工过程,还有的到超市等场所调查纸的使用情况、品种、价格的……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收集到了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为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策略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恰当的收集方法
1、上网查询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互联网是因特网(Internet),因特网资源丰富,是人们收集信息资料的一种便捷的方法和途径。而小学生面对庞大的网络收集资料,正如大海捞针一样,不知从何下手首先,这时我们要及时地给学生推荐有效的收集信息的手段,例如,怎样选择关键字搜索引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网易、雅虎、百度……同时,我们应培养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好习惯。
2、从报刊中寻找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到学校图书室、文化馆、少儿图书馆或新华书店去查阅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如《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知识。
3、进行访谈
访谈(又称访问)是调查人通过与被调查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它需要一定的技巧,这些技巧的掌握,一方面也来自于学生的访谈经验,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指导。每次学生在进行访谈时,我都先让学生明确采访的目的是什么,根据这个采访目的编写采访的计划(包括什么时候去采访;采访的主题、采访对象;谁去采访,谁记录;采访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式来记录采访内容;采访时要注意什么;如果遭到拒绝怎么办),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想像情景,模拟训练,根据情况找出应对措施。经过这一系列的指导,学生的采访还会低效无用吗?
    难怪一位参加采访的同学过后说到:“还没采访,我的心里直犯毛,根本无法想象我的采访的情景;但采访完之后从录象中可以看出我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原来我能行的!”听着这一番话我倍感振奋,殊不知这里正是有了教师一步步地虚心指导呀!
策略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导科学地处理信息
面对众多庞杂的资料,究竟哪些是有价值的,能为自己的研究服务的?该如何去整理加工它们,让学生进一步触摸资料,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1、剔除无用信息,取其精华。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最初获取的事实材料肯定是泛泛的,也可能与主题无关,甚至是错误的信息问题,对此,教师要加以引导,先让学生读懂已有的资料,根据与课题相关程度决定资料是否有用,剔除无关、重复、过时资料,取其精华。如四年级主题《吃早餐的学问》中关于“不正确使用早餐对小学生有什么危害”这个问题,学生专门访问了医院儿科的主治医生。那么,这样的获得的资料就显得真实有效。在开展《保护我们的眼睛》主题活动时,有的同学从老年人那里得到一条信息说“每天早上对着太阳看五分钟,可以预防近视”。这条信息不科学,所以应删去。
2、分门别类。
“分门别类”就是将所有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如在整理《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信息时,将资料归纳为:“纸张的浪费”、“食物的浪费”、“时间的浪费”、“文具的浪费”、“水的浪费”、“电的浪费”等,这时又出现了一个小组的资料是 “水电的浪费”,虽说内容不同,但类别重复,于是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将这个小组的资料归纳到其他两个小组了。
3、利用信息本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整理。
   以往我们收集上来的信息都记录在一张纸上,每次用完就扔掉了,有的信息记录杂乱无章,没有条理性。后来我想能不能像我们语文综合本那样,将信息整理到一个本上,这样信息就不会浪费了。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讨论设计了信息本,确定了收集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活动主题、内容摘记等栏目,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栏目。如在《家乡的植物》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看了《少儿百科全书》植物部分的资料,并在信息本上展示了他们收集到的信息,有的还增设了“物语”和“好词佳句”部分。“物语”部分,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整理,看起来一目了然。“好词佳句”部分,采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用图片展现荷花的美丽,用句子描绘荷花的美丽。这样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收集能力。
4、资源共享。
   “众人拾柴火焰多”。在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要注意创设交流、合作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信息调剂,达到资源共享。让每个学生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中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和想到的,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在信息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达到信息共享,取得1加1大于2的效果。如把资料汇合在一起,做成活页式、卡片式或做成书签,列出书目,形成一本“百科全书”。
众所周知,学生收集到了调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社会体验,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能促使他们收集处理资料,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教师逐步的引导、用心地研究、不断地修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每一次活动,并收到更理想的成效,让“有效指导”为“综合实践活动”锦上添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