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有效性,必须注意研究实施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和特点要有效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关键是认识和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和特点,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实质上是以往活动课程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规范。它改变了原来“个体与课程的断裂”、“个体与教学的断裂”以及“个体智力与人格发展的断裂”的状态。课程不再是控制师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和体验生命历程的过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在生活世界中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它体现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得以更好地合作与对话。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行为和封闭的个体行为,而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生的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界限,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性。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最突出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出课题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去探求问题的结论。它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实验、探究、调查、访问、制作、服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从中获得感悟,得到体验,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在活动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存在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探索性。因此,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勇于实践探索,从中培养探究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的不局限于书本或学科课程中的问题,更多的是自身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些内容本身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而且结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探究过程和途径也因人而异,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为学生创造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及其开发过程决定的,也与其开放性密切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科书,国家只是在《指导纲要》中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宏观要求。
所以,这门课程需要师生一起在活动中共同创生。
随着活动的深入展开,新的目标进一步生成,新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这是其他课程所没有的。
(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丰富的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实施、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这门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科书,所以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实际和课程资源的条件有效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从功能特点上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从空间上可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条件性资源不足,校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活动设计水平偏低;而最关键的是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淡薄,不善于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要加强教师课程理论的学习,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及办学特色,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如市区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和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以及气候、水土、物产等自然资源,并注意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
要注意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提高其实施的效果。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活动主题设计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包括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倾向、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活动的设计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如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即使是同一主题的活动,也可按不同年级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要求的基础上展开,形成某个主题的活动系列。二是活动主题应具有探究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在考虑学生实际和课程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使其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活动的具体操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优化指导策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独特的活动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的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指导。
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注意讲求指导的实效。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的指导应是全过程的,并应随着活动进程的推进,调整相应的指导重点和策略。首先是要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为学生探究课题提供广阔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制定合适的探究方案,确定探究的途径和方式。其次,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鼓励学生以独特的活动方式深入探索、大胆创新。
教师给予学生指导,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讲求指导的适度和适时。所谓适度,是指要考虑学生的学段、年级的差异,在指导过程中逐步放手。所谓适时,是指要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指导的方式和具体的指导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四)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性活动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民主、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条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一方面,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研究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表达上,要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支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及挑战权威。另一方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改进的机会。
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出问题、走弯路,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因为出现某些错误就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全盘否定,从而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五)建立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大胆追求创新性的活动目标评价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采取正确的评价导向,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和实践力的培养。为此,要建立一个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以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导向,注重评价的整体性,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追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评价应涉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基本表现和收获的情况,如参与活动的态度、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合作和协调能力的发展等等,通过综合学生多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创新的亮点,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取向特点出发,注重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使活动过程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方式和途径,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因此,不应以同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或仅仅根据学生的活动结果来进行评价。而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并灵活运用多样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