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应依托儿童的生活经验,以他们日常能接触到的内容和问题作为选取课题的标准,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缩小课程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社区绿化》一课时,充分利用了学生生活小区的丰富资源,设计好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去调查调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小区绿化对居民的重要作用。这样,让学生自己亲身去生活中体验比课文中的讲述要更有说服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二、走进社会,培养了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仅仅拘泥于学校,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全面实施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组,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社区绿化》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他们生活的小区,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小区的绿化情况、调查小区的树木情况、向物管公司提见议、给环保部门写倡议书、发小区绿化调查问卷等方式,体会绿化给居民带来的深刻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观察、调查活动,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绿化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