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而要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它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新及成果,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学生要在主题活动中进行搜集资料、设计、思考、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这已成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机土壤,因此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服务。
心得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要合理分组,取长补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环境,因此,合理分组、分工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团队合作环境,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是公平、公正、合理的。因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首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力求公平、公正、合理。在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种现象。在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实践活动课时,有的组齐动手,效率高、动作快,配合得很好;有的组只有组长一人在忙,其他人毫无兴趣,好像活动与自己无关;还有的组活动失败后,不是找原因,分析情况,而是各自玩其它的。组与组交流时,配合得好的组非常活跃、高兴、自信,他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而失败的小组,不愿交流,兴趣全无。针对这一现象我得出总结;对小组成员的调整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如书写认真的做记录,善于表达的做交流,擅长动手的进行实验操作,设有特长的作观察等。这样分工明确了,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人人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明确分工之后让学生自由组合,为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为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性格都存在着差异,在合理分组的同时,发挥优势互补能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