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二年级综合实践《有趣的植物… 12-11
搭建“实践”舞台 ,“活动”… 12-11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1
十月研究小结 12-11
九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二月理论学习 12-11
十一月理论学习 12-11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理论学习>>理论学习1
理论学习1
发布时间:2016-05-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兰芳

 

综合实践活动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旨在为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提高素质构建一个全新的成长平台。在几年来的的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越来越感受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问题在于对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课题的制订与论证、课题的实施与汇报等各个阶段,学生需要得到不同的指导,如何根据学生的困惑来及时开展教师的指导与引领,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活动中的“学生自主”绝不是“放羊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举足轻重,它是学生起步时的支持者,支持学生踏上科技的荆棘之途;它是学生迷茫中的引导者,指导学生辨别真伪、努力攀登;它是学生急躁时的镇静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向上,它是学生成功路上的奠基石,送学生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特质,依据活动情境的特点,适时调控,正确把握辅导介入的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品质。

一、全盘把握,实施“四调”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调谐”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要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需要教师审视情势、运用高超的“调谐”技艺,才能比较精确地测度学生信息的接受量,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相等。学生感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具有外显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外显行为作出判断,准确地**他们的学习心态。如《生活中的垃圾》研究活动中,当学生把众多的资料如调查资料、网上资料等收集后,其实对于垃圾环保中的相关术语是不容易理解的,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筛选资料,垃圾危害研究组主要弄清垃圾的几大危害,垃圾处理研究组只要大体知道垃圾的几种处理方式,而可以在垃圾的回收及利用中多作“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更贴近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家中、校园里的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活动中出现的信息若能及时处理,学生便能保持更良好的学习心态,愉悦地投入活动研究。

(2)“调速”

教学节奏的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易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均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剌激。怎样才能做到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序呢?有人提出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快节奏加慢镜头”。“快节奏”就是养成学生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的严格要求、课后的作业限时等都是施行快节奏的基本环节。“慢镜头”就是在教学关键上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其基本形式有延时、重复、追问、暂停,让学生画个草图看看,举个例子讲讲等等。通过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引导学生时续、时急、时缓,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研究性学习方式更好地渗进学生的心田。

(3)“调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只要能给予学生一方活动的舞台,给予学生动手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活动一定是热情高涨、兴趣盎然的。因此,第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第二、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勤于动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例如在教学《红酒瓶塞的开启》时,一开始学生只能说出传统的方法“拔出瓶塞”,这种思维模式是前人的沿袭,但小组热烈讨论之后,答案异彩纷呈、学生想法新奇:可用巧力拔出瓶塞;可向内捣入;可通过震动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打开了,学会了多方位的思考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入了创造性思维的新天地。第三、教师幽默得体的语言是理性探究时的调味剂。把幽默带到课堂,也就把快乐带进了课堂。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无疑会提高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活动中的多方位“调味”,寓趣于教学过程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4)“调温”

人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才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课堂教学要保持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在综合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选题阶段表现的热情很高,但进入研究阶段,由于课题的难度大、时间长、会导致研究进程慢,学生的热情就会慢慢降低,或敷衍了事,或停止研究,这就使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和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教师要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加温或聚热,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氛围之中,情绪高涨地学习。如教学《身边的环境》一课时,学生调查、分析、汇报之后,我让他们写一份调查报告,不少学生面露难色,学生的目光似乎告诉老师:真没劲,就是写作文!于是,老师马上调整要求,让学生书面汇报时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调查报告、小报展示、科学幻想画或电脑绘画、倡议书、给环保局局长的一封信等等,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下子,教室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同学们又热情高涨地开始行动起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