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二年级综合实践《有趣的植物… 12-11
搭建“实践”舞台 ,“活动”… 12-11
十二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一月研究小结 12-11
十月研究小结 12-11
九月研究小结 12-11
十二月理论学习 12-11
十一月理论学习 12-11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理论学习>>理论学习2
理论学习2
发布时间:2016-05-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兰芳

 

现代控制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高效和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活动时的的察颜观色、个别提问、成果汇报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我们必须着眼于活动开展的坡度、密度、深度的控制。

(1)控制坡度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有多种因素互相联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变过程,是把外部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更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研究的操作性学习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迁移,巧设坡度,尤其在教学难度较大的活动内容时,要及时补充中间的过渡步骤,以突出关键,从而削减坡度,降低难度,使学生活动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面向大多数学生组织活动内容,确定教学坡度,做好“搭桥”、“铺路”和“垫坡”工作。如研究性活动《一次性筷子》中,分两次讨论“为什么餐馆会出现一次性筷子?”“为什么日本从来不生产一次性筷子而向我们中国进口?”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和探究欲望,围绕“健康与环保”引导学生有序选题、调查、论证甚至进行辩论,让活动显得有价值、有层次,有意义。

(2)控制密度

活动组织需要有一定的密度,但密度过大,节奏太快,学生能力、思维跟不上,食而不化,活动就显得形式化;密度太小,节奏太慢,往往浪费时间,不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动显得散漫、缺乏生气。因而应把握好活动密度,对实践活动的节奏的张驰,强弱,快慢事先应认真设计。如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中《编织》内容的学习,各种材料的编织方法不一,有的可以介绍性的一带而过,如藤编艺术。有的则可以进行具体的动手学习。如“中国结”的流行及其本身的美丽,能吸引学生强烈的动手欲望,可以安排两课时进行学习。就是在学习《中国结的编制》中,中国结的几种基本结的打结方法也需合理安排,如平结、吉祥结学生能够自学学会,有的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如猴儿拳等。有的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自学。这样的活动教学能迎合学生思维,使活动过程张弛有序。

(3)控制深度

控制并掌握好活动内容的深度是优化活动教学的基础,必须做到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课标要求,有针对性。只有当学生面临具有一定难度但又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任务时,才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挑战,让学生欲罢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也只有经过痛苦的思索、辛苦的努力后取得的成功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真正的快乐,深纬度的快乐,从而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挑战下一个目标。

诚然,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及丰富创造力,使他们在活动上呈现出超乎想像的活力。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灵活地调控活动过程。,使整个活动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一种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开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实现师生生命活动与成长、师生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与超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教师教学的灵性带来学生成功的“风采”,学生的“精彩”表现也折射出幕后教师智慧的“风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