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小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如何掌握技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只有当小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给了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潜能得到了发挥,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融趣味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途径。
二、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尽管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意识,须从问题意识入手。首先要让学生想问。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等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有问题可提。
三、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亲其师,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而小学生则更为强烈。在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敢于质疑、勇于争论、善于思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
四、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局面。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五、要给予学生探究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自、自主学习,从而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