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愿望是很重要的,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住三个方面因素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一是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安全需要”、“认知需要”变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二是提倡“主动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回答问题”,这样促使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三是开展学习抢答竞赛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意识,形成学习上的主动。
例如,我在教学《重走长征路》一课中,设计整节课以抢答竞赛形式进行。抢答竞赛是一种挑战性学习,贴近学生好奇、好动、好想象和好胜的心理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因为要进行竞赛,所以课前学生很积极地去收集有关长征各方面的知识。有的学生去图书馆找资料,有的学生上网查资料,有的还去请教父母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长征的主要内容编排成上下衔接整体连贯的竞赛内容,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比赛。学生兴趣盎然,各组都不甘示弱,课堂气氛活跃,争相回答,学生从竞争中了解了有关长征各方面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从中也得到了激发。
二、教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策略。传统的学习模式是教师“满堂灌”的“讲解——接受”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机会。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落实。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精神,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知识,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1、引导探究学习
“人类将由教育社会发展为学习社会”。要从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究性学习。看起来是学生的事,其实主要责任还是在于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性。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三变”:一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的单向性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多边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参与率;二变只重教法改进为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重,促进教与学优化结合;三变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为注重思维训练的启发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例如:在学习《人体奥秘》一课中,我先介绍了人体中各器官都有它一定的功能,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等器官都是一样重要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它们都是一样重要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们的纷纷议论。有一个学生说:“缺了眼睛,还可以活下来,但鼻子没有了就不能呼吸,所以鼻子最重要。”另一个学生认为:“嘴巴也可以用来呼吸,并且嘴巴还要吃东西,所以嘴巴最重要”。学生就这个问题讨论十分激烈。学生敢于提出与我不同的见解,而且大胆讲出自己的疑问和认识,而不局限于一种看法。这种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如果仍按过去传统教学方法,课堂必定死气沉沉,学生的创造思维必定受到压制。
教学实践说明:“探究”并非要学生去研究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激发学生得到一个小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多产生一些探究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对于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基础的学习能力,探索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再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自主探究是学生直接与教材的“对话”,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例如在《书海踏浪》一课中,有4个内容:①文字记录方式的变化与发展。②中国的四大发明。③我最喜欢的书。④一个名人读书的故事。课前每组自己选择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阅书刊、翻找资料、上网浏览等方式查找资料。学生在自己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用表演地形式表达自己所查找的问题,运用表演的形式让全班学生懂得一定的知识。既完成了书本上的学习要求,又使学生在搜寻学习资料的同时早已预先充分浏览,深入地进行了思考,充分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结合,并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 归类。并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做法。例如第一小组自选的第一点“文字记录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学生用表演形式来讲述,四个学生分别代表殷虚发现的甲骨文,汉代的竹简,现代的书本,先进的电脑光盘。讲述各年代文字记录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学生分别展示了甲骨文、汉代文字和现代的汉字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对文字的变化与发展有深刻的印象。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主动进行自学、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并在课堂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在班上展示,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教学内容处于一种不断被创造性理解活动之中,这样课堂成了“探究学习”的乐园。
3、合作探究学习。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学会合作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做好三项工作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水平。首先,激发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愿望。其次,获得成功体验,给予激励评价,三是组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法系我心》一课中,我让学生在分小组自学课文的基础上,先在组内讲讲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哪些属于法律的问题,再由小组长归纳组内提出的问题,在班上汇报。我综合大家提出的问题,提出大家生活中遇到的二个主要问题:1、一个同学和爸爸到商店时买电话,不到三天电话就坏了,这时怎么办?2、一个同学在书店买书,索要发票,售货员不给开发票,这时怎么办?然后再让各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组长集中大家的看法,得到共识后,又在全班开展热烈的讨论。“我们怎样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通过“小组摆问题——班上汇报——小组议论——全班讨论——形成共识”的学习过程,不仅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也对学生从小养成合作探索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有持续的参与意识,但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以此作为活动课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例如《纸盒模型设计》是一节典型的手工制作课,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设计和制作纸盒模型。我把教学内容提高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城市花园设计”,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定的设计制作是用盒子做出各式的高楼模型,再用高楼模型组合成一个城市花园。这是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活动进行时把全班学生分成5个组,要求各组在设计前理解城市的布局要求,知道城市的建筑布局,并实地去参加一些大的建筑群,然后画出设计图。上课时,我先展示一个城市花园的模型作示范,并讲述怎样设计、布局、摆放、粘贴和装饰。随之分组观看示范模型,加深对城市布局的了解,然后分组学生进行制作,完成后由组长向全班讲述本组模型的设计思维和制作过程,最后由全班学生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已经是学习和运用知识进行设计制作的主体,我只提供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探索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