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教案(一)
——《父母之爱》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课题目标:
1.通过活动前、活动中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父母倾注了无私的关爱。
2.感谢父母,培养家庭责任感,培养从生活细节中去关心父母、热爱父母的意识。
3.学习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多与父母进行沟通。
开题课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篇文章,咱们先来听一听。(朗读《妈妈的唠叨》前半部分)
《妈妈的唠叨》
提起我妈妈的唠叨,那可真是一绝,可以说是举世无双,不管是好事、坏事都唠叨个没完没了,看吧,一天到晚就听她的了,她那张嘴似乎没有闲着的时候。
“快,起床了!天气冷,多穿件衣服,感冒了可是很难受的!”睡得正香的我被妈妈吵醒了。我睁开模模糊糊的眼睛一看,才6点,便又闭上了眼睛。妈妈一看这情景,又大声说:“快起来!不然可就要迟到了,早点去学校读会儿书!又快要考试了,要认真复习啊!”我嘟嘟哝哝地说:“哎呀,真是烦人!”可说归说,我还是不情愿地起床照办。
“快,起床了!天气冷,多穿件衣服,感冒了可是很难受的!”睡得正香的我被妈妈吵醒了。我睁开模模糊糊的眼睛一看,才6点,便又闭上了眼睛。妈妈一看这情景,又大声说:“快起来!不然可就要迟到了,早点去学校读会儿书!又快要考试了,要认真复习啊!”我嘟嘟哝哝地说:“哎呀,真是烦人!”可说归说,我还是不情愿地起床照办。
一切早上必做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时间不早了,我得快马加鞭地去学校了,不然就会迟到。“哎,早餐还没吃呢?妈妈都已经准备好了。你只要吃了,很快的……”“哎呀,我上学要迟到了!”“早上不吃怎么行?营养不丰富,上课会没精神的。”没办法,我说不过妈妈,只得认命。我在妈妈唠叨声的催促下,慢吞吞地将早餐咽进肚子里。
平时,我吃饭挑食,她又要老半天唠叨,啰啰嗦嗦:“什么吃食勿抢,到老勿长。”晚上放学后,妈妈的那唠叨更是紧追不放:“赶快做作业,做好了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学呢!”“咳,时间还早着呢,这么点儿作业,小事一桩。”我满不在乎地说。听了这话,妈妈又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过,没法回,光阴过,讨不还。”老妈还时常用这些押韵的话来唠叨没完。
文中小作者家发生的故事,你家是否也有类似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谈谈自己的父母。
板书:父母
二、我眼中的父母
1. 师:同学们,你觉得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三到五个词来形容。
小组交流,每组派一代表汇报。
(形容词主要有:啰嗦、勤劳、严厉、亲切、小气、节俭、暴躁……)
2.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认为自己的父母很烦?父母的什么地方让我们觉得不满意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小小的调查。
出示:父母的哪些行为最易引起你的反感?
( )因小事唠叨个没完 ( )经常拿你与别人比较
( )不尊重你的个人隐私 ( )督促你学习
( )事无巨细地帮你操办 ( )其他,如
了解学生填写情况,指名交流。
3.小结过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父母总会不断提醒我们,这个不行,那个要注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唠叨”呢?这唠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先把刚才没听完的故事接着听下去。
朗读《妈妈的唠叨》后半部分。
但是,妈妈的唠叨还是帮了我不少忙!记得有一次出门,那天正好下雨,我把雨伞拿出来放一边,穿好鞋子就急匆匆地跑了出去,妈妈连忙叫:“看你,做事总是三心二意,忘带雨伞啦,等一会儿又要跑上来了……”
我在唠叨中一天天长大了。现在我对妈妈的唠叨渐渐有所 了解。知道了她的唠叨不是毛病,最主要的是为了我的健康,我的学习。现在,我爱听妈妈的唠叨,好象一天不唠叨,反而觉得有些别扭,因为我现在喜欢妈妈的唠叨!
指名回答:唠叨的背后是什么?(是父母对自己的爱) 板书:爱
因为父母爱我们,他们把美好的期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所以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得更好。如果现在你还不能感受到这是爱,那可能因为你对父母不够了解。
三、我能做些什么
师:要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师归纳,形成以下几项任务:
任务一:收集有关父母之爱的名言、诗歌、故事。
任务二: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父母的爱好,画出或写出你心中的父母。
任务三:感受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对自己寄予的期望,形成图片或文字记录。
任务四:寻找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的办法,尤其是认识产生分歧时。
任务五:采访自己或别人的父母,了解父母责骂子女后的心情。
任务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感恩行动方案。
任务一和任务六为必做内容,其余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根据任务形成研究小组,,并推选组长,进行人员分工。
四、小结
师:父爱如灿烂的阳光,炽热而光明。母爱是盎然的绿草地,芳菲而宜人。在父母的爱中我们快乐的生活,幸福的成长。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亲密的人,也是最应该感谢的人,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表达对父母的爱。让我们从内心深处珍惜父母的厚爱,对他们多一份感激,多一点回报吧!
过程性指导:
1.指导学生设计并填写调查表,了解各人完成任务的情况。
调查表一:
(1)我对父母了解有几分?
爸爸的生日
|
|
妈妈的生日
|
|
|
爸爸的爱好
|
|
妈妈的爱好
|
|
|
父母最烦心的事情
|
|
|||
父母最大的愿望
|
|
|||
父母责骂我
时的心情
|
|
|||
|
|
|
|
|
(2)我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情?
调查表二:
时间
|
父母为我做的事
|
早上
|
|
中午
|
|
傍晚
|
|
晚上
|
|
调查表三:
父亲的生日
|
|
母亲的生日
|
|
|
父亲的爱好
|
|
母亲的爱好
|
|
|
家长最烦心的事情
|
|
|||
家长最大的愿望
|
|
|||
家长责骂子女
时的心情
|
|
|||
最近孩子在家的表现有无变化?若有,体现在何处?
|
|
|||
|
|
|
|
|
调查表一由学生在校内完成,调查表二要求填写一周的观察内容,调查表三在课题进行两周后发给家长填写。
2.调查结果反馈:
调查表一与调查三进行比照后发现,多数学生只记得父母的生日在哪月,具体哪天并不确定,全班仅有五人能清楚记得。父母的爱好基本填写无误。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父母对自己责骂,懂得“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道理。而在“我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情”的答案中,很多学生都出现了一个“帮”字,如“帮父母洗过衣服”、“帮父母拖地板”、 “帮父母收拾碗筷”等,潜意识里认为这些家务都是父母应做的,所以还要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通过填写调查表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从父母的爱抚、关切的询问平常举动中体会到了父母的疼爱,认识到即使是唠叨,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从家长填写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这两周内,都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主动关心父母,沟通多了,冲突少了,家庭气氛融洽多了。
成果展示:
一、导入
1.讲述故事:汶川地震中母亲给孩子留在手机上的短信。
2.师:在生活中,也许爸爸妈妈并没有为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会像这条短信后面的故事那样催人泪下,让人刻骨铭心。但只要用心细细地体会,你会发现,父母为你做的点点滴滴都令人感动。也许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也许是一次会心的微笑,也许是一声悠长的叹息……他们可能就像空气一样,平常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感受“父母之爱”。
3.板书课题:父母之爱
二、感念亲恩:
1.深情赞语:学生朗诵所收集的诗歌《妈妈的爱》、《背影》,师加上音乐。
2.感人故事:(播放图片)师动情描述:鸟爸爸和鸟妈妈不辞辛苦,从远处捉来鲜嫩的小虫子喂养嗷嗷待哺的小宝宝;鸡妈妈和鸭妈妈带着自己可爱的孩子在快乐地嬉戏、玩耍;小马的爸爸正在教自己的孩子练习奔跑,他们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风风雨雨,一起面对,一起经历。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就是这群可爱的鸡宝宝、鸟宝宝,被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宠爱着。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下面让我们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回想父母对我们的好,讲述父母关爱我们的故事。
3.情景再现:《爸妈送我上医院》(这个小品生动地表现了孩子深夜生病时,父母不顾工作一天的疲劳,送孩子上医院看病的情景)
三、心语放送:
1.师:听了你们的故事,我感受到,你们的父母虽然平凡,却很伟大。他们日夜为我们操劳奔波,为我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得以健康成长,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来看一组爱的镜头。(课件播放学生家庭生活照片。)
师:此时此刻,如果父母就在面前,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2.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做错事的时候,或者他们的一些做法让你觉得不能接受,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后,大部分认为要心平气和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写信。
小结:同学们,你们真的长大了,懂事了,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老师真的很为你们高兴。
3.师:孩子得到父母的爱,就如同一株稚嫩的小芽得到了阳光雨露;父母得到孩子的爱,生活的艰辛、工作的疲劳就会化作一种无比的幸福。从小到大,我们享受了多少父母的爱,我们又回报了多少父母的爱?
生交流自己曾为父母做的事,当时自己与父母的心情如何。谈谈今后打算如何体贴父母、回报父母。(亲手制作一份生日贺卡或小礼物,为父母捶背、剪指甲,今天我当家……)
四、总结
小时候,当我们不小心跌倒的时候,母亲是担心跌倒痛不痛,想快快让我们起来。而父亲重视的是怎么样才让我们以后不再跌倒,学会自己站起来、学会坚强、学会自己的路自己走!虽然我们现在长大了,但遇到困难时,家总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湾,我们应该主动和父母交流,共同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当我们成功时,更不要忘记向父母道一声“谢谢”。感情就是这样在情的沟通、爱的交融中建立起来的,你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