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研究小结
根据学期研究计划,本学期继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学中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生活,亲近实践,形成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满足小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求。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显示独特的操作方法,使他们有表露情感和实践的自由。如教学案例《父母之爱》一主题。活动要求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访问、思考等各种实践手段,来了解自己的家庭。其中有以下一些活动:制作一份小报《我的妈妈》,制作一份小报《我的爸爸》,收集敬老的文章并写读后感,为爸爸、妈妈做件事,我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制作家庭相册。这些活动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小学生对什么都想问一问、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向往,当然也包括近在眼前的“我的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方向是很容易转变的,因此,活动中教师还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利用多变、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观察,在热烈气氛中相互交流。
二、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活动,它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体现合作学习在人发展中的价值。小学综合实践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与采访,需要学生亲身实验、观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运用小组通力合作这种学习形式开展活动,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因为研究的主题一样,目标一致。但事与愿违,学生往往会在自主活动中,出现分工的不合理,一些学生的研究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探究活动只有少数尖子生才能“研究”。团结合作只是留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提高综合能力。对于活动中出现的互相推诿、消极被动、唯我独尊的情况,教师需要指导和纠正 ,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否则,研究活动会中间夭折。而且活动结果与小组的每个人都有关系,这就使得原本不愿合作的学生走出了个人的小圈子,来到群体中,与伙伴分工合作,团结一心,通力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变得愿意合作了。儿童在合作中学会与人协调和充分施展自我,逐步掌握与人合作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让学生懂得任何工作都不要仅靠个人努力就能完成的,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依靠合力方能把工作做好。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了学生探究发展的广阔天地,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将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更加深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