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得体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探究”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变,中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讲过一段话,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使儿童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原则,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1)在合作中质疑。传统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解决学生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从有问题---没问题,而探究学习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近代著名陶行知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例如,学生对“洗茶具”、“皮鞋”、“烧开水的学问”、“洗头发”等传统方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用鼓励性言语激发诱导,调动他们发表意见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回答的答案不合理时,就不能用“不对”、“太差”之类的话语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要用勉励性的言语婉转地说出“不对”之类的话,鼓励学生勇于发问,表扬他们的点滴思维成果,以引起探求结果的兴趣,挖掘创新的潜力。(2)在互动中释疑。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要求学生要做到:问自己、问工具书、问课本、问同学。其次,发动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互相解疑。如在教学《磁铁的研究》这一课时,当学生提出磁铁有哪些性能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小组讨论后交流。在众多的答案中,也许存在一些偏见,甚至是一些“误见”,但跟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多的是创见,是合作探究的体现。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发现了问题,而且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互相解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并运用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