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但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指导不等于规定,不等于统一要求。
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所以要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知道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型产物,它与其它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态。但是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理论定位与研究取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澄清,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与追问。
教师要及时汇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评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没有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没有方向,就不会发展,就不会有质量的提高。我们在实践中,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二是教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三是采取定量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结束的时候,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