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研究总结(王惠珍)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一听就会,一看就懂,一做(题)就错,一过就忘,一考就晕。”究其原因,学习没有用心,缺少思考,学习滞留在浅层学习的状况。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动态生成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抓住关键,加工新知。
在阅读教学中,即使是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段落,由于选择点不同,语用训练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要想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在语用训练点的选择上,一定要讲究准,要有针对性。比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对学生说,庐山的云雾美吗?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庐山的云雾呢?先与同桌说一说,然后再说给大家听,在交流时,有学生说:“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庐山旅游,庐山的云雾姿态万千,你看,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想……云雾弥漫山谷……它又是巨大的天幕,看了这些一定会,流连忘返,有的说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而且瞬息万变,你瞧,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它又……看到这奇妙的美景,你怎么能移开眼睛呢?”在解说的过程中,学生说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这个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气氛,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落实了语用的目标,还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语言、运用的语言。
二、抓住重点,获得新知
有些文章,句式结构整齐,蕴涵深刻,有些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或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论述,从这些语言训练点切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因为有了语言训练为依托,人文感悟也就随风潜入,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做到真正落实语用积累。有的课文,一个句式在文中反复多次的出现,就可以巧用句式转化,使语言训练趣味相投。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快要学完课文时,老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中鱼、牛、燕子对小壁虎说的话,“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呢”,然后问:假如有一天,小壁虎爬呀爬,来到了森林向小猴子、小松鼠等许多小动物借尾巴,小动物们用不同的话对小壁虎说了自己尾巴的用处,他们可以怎么说呢?利用富有情趣的问题,抓住文章特色,巧妙设计言语转换训练,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模仿小动物中,引导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迥然各异的言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有的用反问句式表达,有的用因果句式抒发,这样的句式转换练习,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情趣盎然的言语实践中,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不但明白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而且知道了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作为教师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发展,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追求深度学习梦想的路远没有尽头,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