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课例点评 李春香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不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种种文字,而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识这些文字的方法与意义,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片段
课外拓展,书写文字
1.欣赏“文字”的不同表达方式。
(1)回顾课文:同学们,伊林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介绍北极星能够辨别方向;通过多种表达综合运用,让我们对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这一知识印象深刻;采用推测、设问、打比方、拟人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地质的变迁,用生动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其实,对于大自然的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看看诗人是怎么介绍大自然的文字的?学生朗读。(出示)大自然的语言(节选)(戴巴棣)
3.看看农民是怎样介绍大自然的文字的?(出示农谚,学生朗读)
4.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学生交流)
5.练笔仿写
(1)已经掌握了许多大自然的文字,现在我们学习像作者那样,用自己认为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介绍一种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可以选用老师提供的大自然中的文字,也可以写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文字。(温馨提示:①介绍了哪种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传递了怎样的信息?③如何像作者一样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
2.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分享。
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读出它的层次——先叙述一个现象,然后提出问题,最后解释现象。其次,读出森林中花岗石的样子,人们的追问、好奇,作者亲切地叙述。
接着,指导学生仿照这一段文字的叙述顺序(先叙述一个现象,然后提出问题,最后解释现象)和语言特点(比喻、拟人、设问),介绍自己熟知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在写话之前,教师可以提供材料:雨后的彩虹、蚂蚁搬家、蜻蜓低飞 等 。
【点评:这个拓展很有价值。语文学习,如何发挥好一篇文章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如果读一篇是一篇,甚至不及一篇,无疑是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读一篇文章,不仅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实有所得,真正体现了学语文用语文,而且能真正与学生的生活沟通,拓展视野,丰富知识背景,语文的价值就真正得到体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也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