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研究小结(许晓秋)
--
发布时间:2018-11-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许晓秋

             十一月份研究小结(许晓秋)

根据本学期的研究计划,这学期继续在问题解决中深度学习和反思追问中深度学习进行进一步研究,形成相关深度学习策略和教师指导策略研究。为此,我上了研究课《但愿人长久》的第二课时,通过实践,体会颇深。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意的具体表现。苏轼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这首词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查找苏轼的《水调歌头》并抄录。教学时,我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课,让学生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然后围绕这三个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本课的教学突出关键词“思念”,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组织教学过程,效果不错。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课文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心绪不宁”,“宁”就是安宁,平静;“心绪不宁”就是苏轼的心情无法平静。理解词语过后,自然就冒出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答案的关键词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可是只有苏轼背井离乡、亲人分离,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苏轼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自然就体会到苏轼“月圆人不圆”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祷起“苍天、大地”来。接着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体会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来”理解分别越久思念之情越深。进入“埋怨”环节,先让学生想象苏轼“眼睁睁”的表情,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与想象说话,学生体验到月亮的“无情”,乃至“残酷”。最后抓住“转念”一词,自然进入课文最后两小节的学习。这部分是课文的高潮,也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诗文对照反复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体会到苏轼由“埋怨”到“宽慰”的心情变化。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注重挖掘语言文字,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