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解读文本,就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文本之文为语言文字,文本之质为思想内容,那连接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是什么呢?是文本之道!解读文本,还要解读文本之道!文本之道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例如:诗歌、童话、散文……是不一样的体裁,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应是相同的。老师解读文本要解读出不同体裁的文本特色,以及文章的行文运法。
例如,《小动物过冬》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燕子说:“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来读的:师:读了这段话,大家想象一下,小燕子在南方生活得怎么样?生:很快乐。师:是啊,多开心的小燕子啊!谁能开心地读一读?(指名读)师: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安排这一段的本意是让学生了解小燕子的过冬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训练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结合起来。整体上看,这一段只是小燕子在讲述自己的过冬方式,并没有流露出小燕子的高兴、激动与快乐的情绪。所以,这位教师的引导偏离了文本内容的主题,这也说明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存在问题的。
再如,《珍珠鸟》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的:师:是谁拨开的绿蔓呢?生:是作者。师:是作者拨开的吗?好好读读。生:不是,是珍珠鸟自己拨开的。师:对!是它自己拨开的。大家想想,珍珠鸟那么胆小,如果是作者去拨,不是会把它吓坏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大家议论纷纷,争论不休。最终,这个问题在老师最后的权威认定下确定了结论:是珍珠鸟自己拨开的!难以想象,教师这种错误的解读,带给学生的将是怎样的一种混沌与迷惑!学语文,意在通过文本感悟其内涵,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与精妙,进而领悟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如果教师自己连最基本的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都做不到,谈何引领又谈何领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