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式学习
所谓应用式学习,是指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教结合,在应用中掌握知识、融通知识,形成能力。俗话说,看一遍不如听一遍,听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教一遍。
我上过苏教版《春联》一课,在学生总结出春联的四大特点之后,即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知识续对春联,在运用中强化印象,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春联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内容相联、平仄相对,这就是“对仗”。我们学春联,不仅要懂得春联的知识,了解春联的特点,还要尝试自己来写,才能有切身体会。先来听个故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明朝的时候,有个神童叫解缙,6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吱嘎”一声把门推开,发现他门口有片片青竹,于是写下了“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写好后往门上一贴,准备过年。他家隔壁住着一个地主老财,也“吱嘎”把门一推,哟,看到解缙家春联都贴好了,写得够气派。但老财想,这竹林明明是我们家的,怎么变成你家的风景了呢?一不做,二不休,赶紧让他的手下过来,把竹子“咔嚓”“咔嚓”全砍断,心想:这下我看你还对什么“千根竹”!
过了一会啊,这解缙把门推开,啊呀,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地上只剩下光秃秃的竹桩了,哪里还有什么“千根竹”呢!不过,神童就是神童,他脑门一拍,在“千根竹”和“万卷书”后面各加了一个字,成了一副新的春联。同学们,猜猜看他加了哪两个字?
学生:我猜他加了“短”和“长”,变成“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学生:我添成“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多。”
老师:前面说的“短”和“长”是相对的。那“多”应该和什么相对?你重新改一下?
学生:门对千根竹少,家藏万卷书多。
学生:门对千根竹断,家藏万卷书……(学生犹豫中)
老师:门口的千根竹“咔嚓”断掉了,这个动词“断”用得好,下联用什么动词跟它对。这是有挑战的,只有神童能想出来,门对千根竹断——
学生:家藏万卷书……
老师:又有一位神童又要诞生了,家藏——
学生:家藏万卷书整。
老师:整,完整的“整”和“断”相对吗?这里用“整”不大合适。“咔嚓”断掉了,“断”对应的是什么?谁来帮帮他?
学生:门对千根竹断,家藏万卷书连。
学生:我想的是“门对千根竹乱”。
老师:怎么就乱了呢?
学生:因为竹子是乱七八糟的。
老师:乱七八糟,的确是乱。
学生:家藏万卷书整。
老师:一个“乱”,一个“整”,不太相对。“乱”应该对什么?
学生:对“齐”。
老师:连起来说说。
学生:门对千根竹乱,家藏万卷书齐。
学生:我改的是“门对千根竹稀,家藏万卷书厚。”
老师:“稀”对什么?想想它的反义词,谁能帮他加上去?
学生:门对千根竹稀,家藏万卷书密。
学生:门对千根竹倒,家藏万卷书立。
学生:门对千根竹无,家藏万卷书有。
学生:我创作的是“门对千根竹落,家藏万卷书升”。
老师:一个“落”,一个“升”。“落”,一砍倒落下去了,可以。那为什么说“万卷书升”呢?我有点不太明白。
学生:因为家藏万书卷,一本一本摞起来,一直在上升。
学生:门对千根竹失,家藏万卷书得。
学生:门对千根竹减,家藏万卷书增。
老师:一个“减”,一个“增”,好极了!真的,孩子们,你们的创造力原来这么大!
学生:门对千根竹绿,家藏万卷书黄。
老师:当别人都向“密”“生”“长”去想的时候,有人换到色彩的词,当你们都讲动词的时候,我讲名词,当你们讲名词的时候,我讲形容词,这就叫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