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起点,品味语言为重点,揣摩写法为切入点,读写结合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现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而这种回归的前提是必须具有一个良好的语用型教学课堂,因此,必须明确教学重点,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创建语用型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贴近学生,找准语用起点
在当下的语用型课堂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开始更加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从学生生活出发,用学生的眼光解读课文,可以贴近学生语用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习的起点。
二、品味语言,夯实语用基础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品味语言正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会内涵的深邃,领会运用的精妙,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基础。
1.明意思
品味语言是学习课文的重点,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则是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我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明确词语的意思。
第一层面,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平时,我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放一本字典或词典。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必须通过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随时查阅工具书,逐步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层面,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语境。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理解词语的起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学会理解词句的语境。在理解语境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悟情感
从语言文字的微观分析,我们发现,语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体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知道,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挑选的,要么荡漾着情感的涟漪,要么绽放着人性的光辉,要么凝聚着精神的力量。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文章,必须让他们对作品流露的情感因素、高举的人性大旗、彰显的精神伟力有具体而深刻的感受。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应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表象的东西,还应该透过这些表象去感悟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语言的温度。
三、揣摩写法,习得语用方法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咬文嚼字,一咏三叹,但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写作方法的揣摩重视不够,揣摩写法有所淡化,造成学生读写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这实际上已经成了阻碍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一大瓶颈。可以说,引导学生揣摩表达已经迫在眉睫。
四、读写结合,提升语用能力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运用能力。读写结合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读是学习运用的方法,写是提升运用的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读写结合,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当然,我们在安排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用策略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语用因素,其实就体现了语文教育思想的改变,即语文教学是动态的言语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有了语用意识,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及时捕捉到话语交流的最佳机会,丰富语文课堂的语境。
语用型课堂作为落实课改精神、回归语文本质的课堂,实际上是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学习语言中学运用。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找准语用的起点,夯实语用的基础,习得语用的方法,提升语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牢记“语用”教学,强化“语用”意识,落实“语用”目标,用语用学的观点来关照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敞,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