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学习心得(二)
一、学习题目:《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二)
二、内容摘要:
(三)不同学科的整合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语文教学要打破封闭的学习方式,尝试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灵活迁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等核心素养。苏教版五下“学和做”《节约用水》,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以此为主题,可打通学科间、语文与生活等联系,组织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搜集资料,通过网络、书籍、访问等,了解目前水资源状况;调查研究,寻找不同家庭用水数据表,了解不同家庭、不同季节用水状况,联系自来水厂等,获取不同季节、每天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等居民用水量的相关数据;合作探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梳理,学习将相关数据制成数据表格或统计图,通过数据比较,请教专业人士,分析用水现状、节约用水的好处及方法,完成调查报告;开展班队活动,交流调查所得,分享节水窍门;向生活拓展,向家人、社区居民宣讲节约用水的意义及方法,制作节约用水公益广告或宣传画等。主题学习,整合不同学科、生活等资源,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搜集信息资料,联系数学经验,统计数据、制作图表,经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考问题症结所在,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加以验证,在同伴合作中尝试解决问题。整合联系的深度学习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思辨力、合作探究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得以建构生长。
二、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探索深度学习方式,需实现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转变。语文教学要“少教多学”,基于学生已有经验指导阅读策略、言语表达方法等学科核心知识,设计丰富的、结构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尝试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积淀阅读与言语经验。
以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不妨指导一些适切实用的阅读策略:策略一,明确阅读目的。不同目的的阅读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娱乐消遣的阅读纯粹为获取愉悦体验,不费脑筋;获取资讯的阅读重在提取相关知识信息,不必深度理解;为增进理解的阅读,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策略,才能有深度理解;阅读整本书,首先要了解书本类型,明确阅读目的,才能以适切的阅读姿态与方法进行阅读。策略二,学会检视阅读。用很短的时间粗读全书,对整本书有个全景式的认识,看书名、书页、序言、目录等,对书本内容与基本架构等有整体了解;读读作者介绍或选几个与主题相关章节看看,了解重点章节、逻辑线索;检视阅读只需系统略读、粗读,即使遇到不理解的词句也无须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并非每本书都值得精读,通过检视阅读,确定是否值得精读。策略三,学习分析阅读。值得精读的文本需要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一种带着批判思维的深度阅读,有不同层次:首先,能阐述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找出重点章节梳理书的整体架构,能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书本内容、架构等的理解,这是第一层次,也是深度阅读的基础;其次,能提取一些重要信息,感觉难读的地方能慢读,理解并简述作者的主旨,思考作者是否解答了自己的问题,如何说清楚这个问题等,这是第二层次,也是深度阅读的重要策略;最后,基于对书本的深入阅读与理解,学会公正评价一本书,有理有据地评论作者的观点、推理、分析等是否正确合理,这是分析阅读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深度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指导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在其他书本的阅读中迁移运用,反复历练与修正,才能逐步建构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深度学习,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与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创设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提供有挑战、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搜集、加工信息,尝试解决问题并阐释自己的想法,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
有位老师执教《麋鹿》一课,以“学习讲解”串联学习活动:活动一,辨识讲解外形。出示图,辨识图中动物是否为麋鹿,学生读文提取文本中描写麋鹿外形的语言信息,与图中动物比照做出判断,并以文本语言为据解释自己的判断;阅读探究,发现课文运用按顺序、抓重点、做比较等方法介绍麋鹿外形与习性,尝试迁移,运用这样的方法把麋鹿的外形与习性讲解清楚。活动二,梳理讲解经历。自学5—7节,提取主要信息,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筛选整合信息,用表格梳理麋鹿的传奇经历;学做讲解员,讲解麋鹿的传奇经历,学生练习前,教师提示思考,麋鹿经历曲折复杂,按什么顺序才能讲清楚?众多经历中,哪几段经历必须讲解,每段经历中,哪些内容必须讲清楚,才能表现“传奇”?以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学生明白,按时间先后顺序才能把麋鹿的曲折经历讲解清楚,抓几段重点经历才能突出麋鹿经历之“奇”且使讲解不拖沓,而每段经历中,着重讲解“销声匿迹——120头——几乎绝迹——400多头——2000头”等麋鹿数量的变化,才能使麋鹿经历之“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讲解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用气愤的语气讲解麋鹿被掠走,兴奋的语气讲解麋鹿回国,讲解也可以“有态度”。活动三,讲解文章开头。本文是说明性文章,作者为什么花很长篇幅、用描述性语言写开头?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明白这样的开头给麋鹿涂上神秘色彩,读来感觉有趣、吸引人。教师相机点拨,说明文有时也会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用讲故事的语言娓娓讲述开头。结构化的语文活动中,学生阅读思考、探究实践,学会提取整合、思考和评判文本信息,学会多种形式的讲解——理性客观的讲解、有选择有态度的讲解、故事式的讲解等,阅读力、信息素养、表达力等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建构发展。
三、深度思辨
深度学习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的学习,语文教学需改变问题过多过浅、缺乏挑战等状况,以高质量的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进行学习,锤炼深刻性、广阔性与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非常欣赏浙江省丁强老师执教的《狼和鹿的故事》,丁老师以高质量的问题及有意义的语文活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培养:以“故事中狼、鹿、森林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要厘清他们的关系,用什么方式比较好?”一问,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取信息,用列表格和画统计图的方式厘清三者关系;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先读懂表格、折线图、柱状统计图的意思,比较分析三种图表的优势;借助图表特点,说清故事发生的经过,表格注重说出故事的发展,柱状图重在讲述同一时期狼和鹿数量的差异,折线图着重讲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段数量的变化;以“2016年,凯巴伯森林情况会是怎样?”一问,引导学生有理有据推想凯巴伯森林可能的面貌;以“罗斯福总统当初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错误决定?”一问,引导学生多元思考,探究罗斯福总统决策失误的原因,学生从“心存偏见”“缺少调查”“自以为是”等角度分析、评判总统决策失误的根源。整堂课的教学,始终指向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取、筛选、分析信息,比较思辨不同图表的特点,有理有据推想森林面貌及理性分析罗斯福总统决策错误的根源,经历这样的学习思辨过程,学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辩证思考、批判性思考,培养了高阶思维能力。导思的过程中,教师时时引导学生学表达,用简洁的语言清晰讲述图表意思、复述故事经过,陈述自己的推测及理由等,“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这堂课的精彩,不在于学生读懂了一个故事、明白了一些道理,而在于得到了充分的思维训练、提升了思维品质、培植了理性精神。
深度学习是一种强调元认知策略应用的反思性学习,需要学习者通过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过程及结果等进行反思,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及迁移。语文教师需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如阅读说理文,时常追问思辨:作者说了什么理、如何说理的、所说之理是否有理等,学会理性审视、分析信息,培养思辨力;日常学习中,时常反思自己的见解、言论、学习方法等是否正确合理,以此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植批判性思维、元认知等深度学习能力。
深度学习,使语文学习从零散走向整合,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从肤浅走向深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思辨、学会合作,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提升核心素养,为其长远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