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理论学习(刘晔妍)
--
发布时间:2018-12-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晔妍

语用学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语用学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是说写者和听读者双方的交际活动。用代码化的分析来看,主要是一种编码、解码活动。说写者将有关思想、意图用话语形式表现出来,并发送出去,是属于编码的活动。而听读者根据话语的形式意义去把握、理解其中的意图或思想,是属于解码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编码、解码的活动是双向的,同等重要。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者、学习者——学生,也就是解码者主要是通过文章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去理解作者,也就是编码者的意图和思想。 这个过程中,表达与理解就是双方的活动。表达与理解有两种常见的情况。一是表达与理解的统一,二是表达与理解的差异。如解码者(学生)准确理解了编码者(作者)的意图或思想,就完成了表达与理解的统一。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则会出现差异。由于话语理解的复杂性,这种差异是常常存在。学生需要通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语境,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是联系上下文语境,从而得出最接近作者本来意图或思想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语用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减少差异。

  但要引起注意的是,阅读教学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理解能力,并文本的理解有一个程度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理解”部分实际上就是指出了各年段学生在理解文本上的程度标准。低段是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阅读理解水平,高段是一个什么样的阅读理理解水平。这是并不是一味的将学生带入理解文本的深坑中去,而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符合共识的一般性要求,展开阅读理解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文本。理解不是最终目标,而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在阅读理解中习得语言,习得技能和方法,习得一定的言语智慧,并在语言文字构建的语文世界里获得发展思维、形成智能、陶冶心灵、培养情操、培育思想,形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文学性、综合性特征所规定和要求的。

  二、如何运用语用知识来实施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并习得言语智慧呢?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语用学知识正确的文本解读,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包括各种言外之义。

  例如:《最大的麦穗》一文中,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样的言语行为有哪些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这番话所取得的效果就体现在学生的“言后行为”中。教师正确发现了话语中的信息就能找到教学的切入口。

  其次,在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对于文本中能够发展学生言语智能,习得言语智慧的部分进行挖掘和取舍,也就是去发现文本中具有“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价值”的部分,从而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如何确定《水上飞机》这类科普文章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发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些写作意图又是怎么样隐藏在文本的语言中的?对于“以物喻人”这一类文本的理解应该抓住什么进行教学?文章的“文眼”在那里?如何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和含有“言外之义”的句子?又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安塞腰鼓》一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什么反复出现了四次,他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个问题实际上就隐含了写作教学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去观察作者是如何语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把情感融进语言文字中去的。

  这些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教师都能可以运用语用学的知识去发现、考量,从而进行取舍,并相应的设计出教学环节。

  第三,语用学中关于“语境”“语用规则”“言语行为”等方面的论题研究,既可以作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惠及教师,也可以为教师所用,成为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理解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合理设想、情景再现、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朗读对比等方法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话语的含义及言外之义,体会话语的表达形式的作用。从而习得言语智慧,发展思维。

  例如:再如:《船长》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对于这部分对话内容,教师可以运用语用学从“语境”、“言语行为”、”语用规则“这三方面的知识来理解、分析船长与大副对话的目的和效果。船长为什么在千钧一发的逃生时刻的说了这样几句话?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那样说?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番话?这样的几句话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会有“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开始有秩序地撤离这样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这段话的时候,可以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部分内容。

  这段文本主要是在船长和奥克勒大副之间展开的,但船长的意图却是主要指向逃难中慌乱的人群,因此这段交际的言外之义非常丰富,教师可以从言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步骤一:在这个片段中,船长说了几次话,每次说了什么?

  这一步骤主要让学生先读懂“言内之意”,了解船长说了什么。

  步骤二:能不能调换一下说的顺序,让船长先说“奥克勒大副,哪个男人敢走到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再说“你的枪在吗?”再问:“还有多少分钟”。

  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关注船长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那样说。

  步骤三:船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又起到了什么效果?

  这一步骤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身处的境地也就是当时的语境,也就是联系文章中的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这次言语行为的言后行为。船长为什么要问手枪,为什么要打死抢着跑的男人,学生由此进行思考,并从文本中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这就是在引导思维、引导阅读,暗示了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和人物情感去理解课文。

  步骤四:通过这样的对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这一步骤是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了船长这个人物,也就是对话中的人物,体会他内心的想法和他临危不惧、镇定冷静、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

  步骤五:小说为什么采取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写这么简短的对话?

  这一步骤是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者的写作艺术——作者这样的描写不但渲染了环境,营造了紧张的气氛,还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在紧急的情况下,人物的对话只能是简短的;船长的头脑临危不乱,他与大副必然是简短清晰的。一句一段的形式富有节奏感,很好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境。这无疑是一种写法的渗透。

  这样的五个步骤通过对言语内容——言语意图——言语人——言语形式的层层追问,不仅清晰地传递了文本的信息,还揭示了文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秘密。不仅教者头脑清晰,学者也收获丰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