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文章,主体部分是介绍与月球有关的几个未解之谜。课文伊始便从人们望月遐想写起,极富诗情画意。从写作本意看,是以此引发读者阅读探究的情趣,并感受这篇课文与一般常识性说明文的迥异之处。而课文的黄色泡泡中的引导性问题:“人们都有哪些遐想呢”,课后安排得诵读、积累与“月”有关的诗句的习题,我们很容易在选择、取舍教学内容时,把目光和精力过多地投放于首段——“月”引起的种种遐想上。但课题叫《月球之谜》,顾名思义,作者是想让读者了解月球的未解之谜,课题就揭示了文章的重点所在。因此在教学重点的取舍上应该直奔核心:以 “谜”为主。
从内容上看,有已解之谜,如:月球上面有些什么东西? 它跟地球一样吗?有未解之谜,如: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等。
从形式上看,有用疑问句表述谜的;有把谜藏在字里行间,要我们从语义中去找的。如: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说起问句,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已经会问问题了。但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语言表达方式,要从“语言学”的高度对其进行提炼,并加以系统指导,规范语言,则需要结合文本,巧设语境。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观察这些谜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答案:①句末有问号。 ②句中有“哪儿”、“什么”、“难道”、“呢”、“吗”这些表示疑问的词出现。
2.生活中,你还会用哪些疑问词来提问?
预设答案:怎么样,为什么,是不是……这样的疑问词还有很多很多,课文中的谜就是用上了疑问词。
3.疑问词该怎样读?
预设答案:重读、上扬、停顿 。抓住疑问词读出疑惑。
4.还有没有“漏网之谜”?
这个没疑问词,没问号的谜讲了什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它的。
5. 给这个“漏网之谜”谜加上疑问词,变成带问号的谜。
在上述这个过程中,“谜”被充分挖掘。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同样讲述谜,表达的形式却是不一样的;而在运用中我们对疑问词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表达同一个疑问,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问法;最后把不带问号的“谜”也用带问号的形式来表达。这样我们对“问句的表达”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使用”到“有意识使用”的过程。而这些知识,都是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
《月球之谜》这课的主体部分是介绍与月球几个未解之谜。这未解之谜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采用了“现象+推测”的写谜方式。这又是学习语言表达的最好蓝本!
(出示写三个未解之谜的段落)
1.男女生分配读读第一个谜,说该怎样分配,为什么。前半句描述现象,后半句进行推测。
2.按刚才的分配方式读第三个谜。
3.给第二个只有现象部分的谜加上推测的内容。
4.月球上的未解之谜仅有这三个吗?从哪看出来?(省略号)
5.出示几个课外搜集的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用“现象+推测”的方式,介绍这些未解之谜。
说明文在表达上有其独特的特点: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语言简洁,准确等。这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有很好的规范作用。因此,我们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在语用学的引导下,就能选取出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