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结(徐红梅)
--课题研究总结(徐红梅)
发布时间:2019-01-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红梅

课题研究总结

有人说,深度课改的本质是深度学习。那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和消费者,而要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和贡献者;深度学习应该是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学习,它是有效学习的必然要求。而这样的学习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

也有人说,要求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有些太苛刻了,他们的能力毕竟还很欠缺,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思考和练习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深度学习”。其实不然,正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还处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呼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高效,呼唤我们要积极发展学生的深度学习。本学期我结合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促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深度学习做了一些思考。

促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深度学习的几点策略

(一)精心设计,助力课堂充满“磁力”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让一堂语文课变得精彩,让课堂充满“磁力”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注重挖掘文本的内涵,还要满足学生的童心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深度思考。

以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设计为例,一般我们教学诗词时,总是先释词、释句,然后引导通晓诗意,理解诗情。然而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下,学生的所学是被动的,是浅显的,缺乏了自己对诗歌内容的个性认识,印象必然是不深刻的。而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悟情境,品味语言。比如当讲解到“醉里吴音相媚好”这一句时,可以这样设计:读着这一句,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些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这样课堂上同桌同学可以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在一对翁媪温情的“家长里短”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何为“相媚好”,诗人又是因何而“醉”。

儿童与生俱来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二)优化练习,保证教学注重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解积累语言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保证练习实效。

如何优化练习的设计?我觉得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贵精不贵多,练在关键处,练在正当时,以此缩减练习时间,提高课堂实效;二是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既然要贵精不贵多,那么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就成了必然选择。练习要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要紧扣学习的目标,注意训练的梯度,当然还要善于推陈出新。第三,要注重训练的反馈。虽然课堂时间极其有限,但却不能忽视练习的反馈,既然练了,那练得怎么样?是否已达到练习的目的?重视练习的反馈也有助于调整和优化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三)分层评价,激励思维深度发展

“学生学习的重要收获来源于经常向学生提供有关他们学习的反馈,尤其是当反馈包含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努力的具体意见时。当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最终成果时,反馈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他们的学习策略。这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持续发展和深度发展是有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我们应该有分层评价的意识,要关注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以期在积极的评价激励下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思考、乐于表现,从而逐渐达到引领大部分学生实现深层学习的目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