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课题研究课(陈惠芬)
--
发布时间:2019-03-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惠芬

最   大  的  麦  穗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学习活动设计建议: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次话?分别讲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3、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 第一句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
、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出示: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

三、 第二句
“你们已经到头了。”
1、 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2、 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3、 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4、 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去寻找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

5、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6、 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比弟子们更清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四、第三句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出示,指名读
2、 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

3、 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4、 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5、 指名读: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6、 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说了吗?为什么不说?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

五、“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2、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3、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理解“最大的”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2)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这儿有几句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每一需要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苏格拉底“以麦地当教室,以麦穗当课本。”“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而是让学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他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但他的教学中没有注重爱惜粮食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好得多。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